第2292章 尸易无限(197)(第3页)
林伯谦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盒,一只黑釉盏露出全貌——盏口呈斗笠形,口径约十厘米,盏壁较薄,盏内布满细密的黄褐色纹路,从盏心向盏口辐射,确实像兔子的毫毛。吴贤接过茶盏,入手轻盈,叩击时声音清脆悦耳。他拿出强光手电,从盏底向上照射,兔毫纹在光线下清晰可见,纹路边缘有自然的窑变光泽,没有人工刻画的痕迹。“林老先生,您这盏是宋代建窑兔毫盏的真品,而且是‘银兔毫’品种,纹路细密,窑变效果好,在宋代兔毫盏里算是中上品。”
林伯谦紧绷的肩膀瞬间放松下来,眼眶有些湿润:“太好了!我父亲生前总说这盏是宝贝,让我好好保存,别轻易示人。最近有个古董商上门,说愿意出八十万买,我怕卖亏了,也怕把真品卖了,就特意来北京找您鉴定。”
“八十万的价格偏低了,”吴贤笑着说,“宋代建窑兔毫盏存世量不算多,尤其是您这盏品相完好,没有磕碰,市场价值远不止这些。不过您要是不想卖,最好找个专业的展柜存放,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定期用软布擦拭,别用清水清洗,防止破坏釉面。”
林伯谦点点头,又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张老照片:“吴老师,您看这张照片,是我父亲年轻时和这盏的合影,照片背面还有他写的字,说这盏是1948年从福州一个老藏家手里买来的。”照片里的年轻人抱着兔毫盏,背景是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房,背面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建窑兔毫盏,民国三十七年购于榕城”的字样依然清晰。“这张照片太重要了!”吴贤激动地说,“它为这盏兔毫盏提供了流传有序的证据,进一步提升了它的收藏价值。您要是愿意,可以把照片和兔毫盏一起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这件文物的历史。”
林伯谦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我本来想把盏传给孙子,但听您这么一说,觉得捐给博物馆更好。孩子还小,不一定懂它的价值,放在博物馆里,能让更多人看到,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这才是对这盏最好的传承。”
吴贤立刻联系福建博物院,将兔毫盏的情况和林伯谦的捐赠意愿同步过去。博物院的专家听后兴奋不已,当天就派专人来北京,对接捐赠事宜。林伯谦看着专家小心翼翼地将兔毫盏装进专业的文物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父亲要是知道这盏能在博物馆里安家,肯定会很高兴。”
送走林伯谦和福建博物院的专家,吴贤刚想坐下整理鉴定报告,手机突然响了,是洛桑大师打来的:“吴老师,才让的唐卡修复好了,他在玉树举办了唐卡展,来了很多人,还有不少年轻人报名学唐卡!我想邀请您来青海同仁县,参加下个月的热贡唐卡文化节,一起交流唐卡保护和传承的经验,您有空吗?”
“当然有空!”吴贤爽快地答应,“我早就想实地看看热贡唐卡的制作和修复过程,还想向您学习唐卡保养的知识,这次正好有机会。”
挂了电话,吴贤的目光落在桌上的《宋代陶瓷图谱》上,想起林伯谦捐赠的兔毫盏,想起才让的唐卡,想起秦岭的汉代遗址,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文物和故事,其实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文化传承。无论是千年的陶瓷、百年的唐卡,还是深埋地下的古代遗址,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需要有人去发现、去保护、去传承。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一边筹备青海之行,一边协助老周完成“古代马文化特展”的最后工作。特展开展前一天,他和老周一起在展厅里走了一遍,检查每一件展品的摆放和讲解牌的内容。“你看这组汉代马具,”老周指着展柜里的铜马镫和马嚼子,“讲解牌上不仅要介绍马具的用途,还要加上它们在秦岭考古遗址的发现过程,这样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吴贤点点头,指着“唐卡中的马”专区:“这里可以加一些热贡唐卡的制作工艺介绍,比如矿物颜料的研磨、金线的勾勒,让观众知道一幅唐卡的制作需要耗费多少心血,从而更珍惜这些传统工艺。”
“古代马文化特展”开展当天,展厅里人头攒动。陈默老先生带着一群老朋友来参观,吴贤亲自担任讲解员,从汉代铜奔马讲到唐代三彩马,从宋代陶马讲到元代鎏金马鞍,还穿插着文物发现和修复的故事。“大家看这匹唐代三彩马,”吴贤指着陈立东捐赠的展品,“它的主人为了保护它,抗战时期带着它四处逃难,后来捐赠给博物馆,让我们今天能在这里看到它的风采。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我们民族的记忆。”
陈默老先生听得连连点头,拉着吴贤的手说:“小吴,你讲得太好了!让年轻人知道文物背后的故事,比单纯展示文物更有意义。以后有机会,我也来当志愿者讲解员,给大家讲讲守藏斋的故事,讲讲我爷爷收藏文物的经历。”
特展开展后,反响热烈,很多学校组织学生来参观,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感受古代马文化的魅力。吴贤看着孩子们围着展柜,认真听讲解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文化传承的种子,已经在这些孩子心里悄悄种下,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
青海热贡唐卡文化节开幕前夕,吴贤收拾好行李,带着公益平台的志愿者小周一起前往同仁县。抵达同仁县时,洛桑大师和才让早已在车站等候。“吴老师,欢迎来到热贡!”才让热情地迎上来,手里拿着一幅崭新的小唐卡,“这是我亲手画的,送给您做纪念,画的是文殊菩萨,希望能给您带来好运。”
吴贤接过唐卡,画面上的文殊菩萨神态安详,色彩鲜艳,虽然是小尺寸作品,却处处透着精致。“太感谢你了!这幅唐卡我会好好珍藏,以后看到它,就会想起我们在玉树和同仁的故事。”
在洛桑大师的带领下,吴贤参观了热贡唐卡艺术村。村里家家户户都在画唐卡,有的画师在研磨矿物颜料,有的在勾勒线条,有的在给唐卡镀金,空气中弥漫着矿物颜料和酥油的香气。“热贡唐卡的制作有严格的工序,”洛桑大师介绍道,“从准备画布、打底、勾勒、上色,到镀金、开光,一共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一幅中等尺寸的唐卡,需要画半年到一年时间。”
吴贤走到一位老画师身边,看着他用极细的画笔,在唐卡上勾勒菩萨的衣纹:“这些画笔是用什么做的?这么细的笔尖,能画出这么流畅的线条。”
老画师笑着说:“笔杆是用竹子做的,笔尖是用狼毫的尖端,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画出细如发丝的线条。我们画唐卡,讲究‘心手合一’,心里想着菩萨的形象,手里才能画出传神的作品。”
文化节期间,吴贤还参加了唐卡保护研讨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传承人一起,探讨唐卡的修复技术和传承模式。他分享了公益平台在文物鉴定和保护方面的经验,还提出了“唐卡数字化保护”的建议——用高清相机拍摄唐卡的每一个细节,建立数字档案,这样即使唐卡出现损坏,也能根据数字档案进行精准修复。
洛桑大师对这个建议非常认可:“太好了!很多老唐卡因为年代久远,画面已经开始模糊,建立数字档案能为修复提供重要依据。我们打算和公益平台合作,先对同仁县的老唐卡进行数字化采集,再逐步推广到整个热贡地区。”
文化节闭幕那天,才让举办了一场唐卡拍卖会,拍卖的都是他和学员们画的新唐卡,所得款项全部用于唐卡传承基地的建设。“我想培养更多年轻人学唐卡,”才让在拍卖会上说,“让热贡唐卡的技艺能一直传下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藏族的文化。”
吴贤看着台上自信满满的才让,心里满是感动。他想起第一次见才让时,那个因为唐卡颜料脱落而焦虑的藏族青年,如今已经成长为唐卡传承的带头人。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能让一个人变得更有担当,能让一种文化焕发生机。
离开同仁县前,洛桑大师送给吴贤一幅亲手绘制的《莲花生大师唐卡》,画面色彩浓郁,金线璀璨。“这幅唐卡送给公益平台,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热贡唐卡,了解藏族文化。”洛桑大师说,“以后我们要多合作,一起保护和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吴贤接过唐卡,郑重地说:“一定!我们会把这幅唐卡放在公益平台的展厅里,让更多人看到热贡唐卡的魅力。以后有任何需要,我们都会尽力支持。”
踏上返回北京的火车,吴贤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手里紧紧抱着洛桑大师送的唐卡。他想起林伯谦捐赠的兔毫盏,想起“古代马文化特展”上的观众,想起秦岭考古队的伙伴们,想起丽江的东巴文古籍……这些人、这些事,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他的鉴宝与守护之路。
他知道,这条路没有终点,还有更多的文物等待被发现,更多的故事等待被讲述,更多的人等待被影响。但他不畏惧,也不疲惫,因为他知道,每一次鉴定、每一次修复、每一次交流,都是在为文化传承添砖加瓦,都是在守护我们民族的根与魂。
火车缓缓驶入北京西站,吴贤拿起行李,快步走下车。夕阳的余晖洒在站台上,温暖而明亮,仿佛在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属于他的鉴宝与守护之旅,还在继续,而未来的风景,必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