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2章 尸易无限(207)(第2页)
shirley杨看着展柜里的青铜灯和陶瓷碗,感慨地说:“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也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这次蜀汉文物的发掘和特展,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蜀汉历史,也让大家更加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我们作为考古工作者,责任就是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能够永远流传下去。”
老烟枪抽着烟,望着远处的天回山,眼神里满是怀念:“这次天回山的发掘,虽然辛苦,但也收获满满。那些竹简、青铜器、陶瓷器,就像一个个老朋友,向我们讲述着蜀汉时期的故事。我这辈子挖过不少古墓,见过不少文物,但蜀汉的文物最让我难忘,因为它们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还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仿佛在告诉我们,蜀汉虽然已经灭亡了,但它的文化和精神永远不会消失。”
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蜀汉竹简集释》,兴奋地对我们说:“这是我这六个月的心血结晶,里面收录了这次发掘的所有蜀汉竹简,还有详细的解读和注释。这本书不仅能为考古专家和历史学者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也能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了解蜀汉的历史和文化。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蜀汉竹简,争取能解读出更多的历史细节,还原更真实的蜀汉风貌。”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期待。从陕西西安的唐代永泰公主墓,到四川成都的蜀汉尚书令墓,我们跨越了千年的历史,见证了不同朝代的文明辉煌,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考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每一次发掘,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忆;而我们,正是这些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就在“蜀汉文明特展”举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张教授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新疆文物局的紧急电报——在新疆喀什附近发现了一座唐代的西域古城遗址,遗址中可能藏有大量的唐代西域文书、丝织品和佛教文物,但遗址已经遭到了盗墓贼的严重破坏,很多文物被盗走,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能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看书君 埂歆醉快
“唐代西域古城遗址!”胖子一下子跳了起来,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西域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唐代的西域古城里,肯定有很多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融合的文物,比如波斯银币、印度佛教造像、中原丝织品,说不定还有阿拉伯文的文书!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新疆!”
shirley杨也面露期待地说:“唐代的西域,是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这座古城遗址的文物,对研究唐代的丝绸之路贸易、中外文化交流和西域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盗墓贼的破坏肯定很严重,我们得尽快出发,争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护好剩下的遗址和遗存。”
老烟枪想了想,说:“新疆喀什的气候干燥少雨,文物不容易受潮,但昼夜温差大,白天炎热,晚上寒冷,而且风沙很大,咱们得准备好防风沙的帐篷、防晒用品和保暖衣物。另外,西域古城遗址可能埋在沙漠或戈壁中,发掘难度很大,还得准备好专业的考古工具和设备,比如金属探测器、洛阳铲、无人机等,方便我们勘探和发掘。”
阿贵则激动地说:“唐代西域文书可能有汉文、突厥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等多种文字,虽然我对突厥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不太熟悉,但我可以负责汉文文书的解读和整理,还能帮忙记录和分类其他文字的文书,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帮助。而且,西域的佛教文物也很有研究价值,说不定能发现唐代佛教在西域传播的重要证据。咱们赶紧出发吧,我都等不及想看看这座唐代西域古城的真面目了!”
我们迅速收拾好行李,告别了王局长和四川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踏上了前往新疆喀什的旅程。飞机在万米高空中飞行,透过窗户,我们能看到下面连绵起伏的雪山和广阔无垠的沙漠戈壁,那壮丽的景色让人心潮澎湃。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他们脸上都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仿佛已经看到了唐代西域古城遗址中那些珍贵的文物和遗迹。我知道,前方等待我们的,可能是艰苦的环境、复杂的发掘工作和未知的危险,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保护好这座唐代西域古城遗址和里面的文物,让它们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唐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西域文化的魅力。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还在继续,而那段发生在西域大地上的唐代历史,也正等待着我们去唤醒和探索……
飞机降落在喀什机场时,新疆文物局的艾力局长早已举着“唐代西域古城遗址工作组”的牌子在出站口等候。他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冲锋衣,皮肤被风沙晒得黝黑,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卫星勘探图,一见到我们就快步迎上来:“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古城在喀什西南方向的沙漠边缘,是上周牧民放羊时发现的。盗墓贼已经在遗址里挖了十几个坑,我们在现场捡到了几片唐代的绢布残片和一枚波斯银币,估计他们是冲着里面的佛教造像和文书来的。”
汽车沿着戈壁公路往古城方向开,窗外的景色越来越荒凉,远处的沙丘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偶尔能看到几株耐旱的骆驼刺,在风中摇晃着稀疏的枝叶。艾力局长指着前方一片模糊的土黄色轮廓说:“那就是古城遗址,当地人叫它‘黑沙城’,因为每年春天刮黑沙暴的时候,整个城都会被黄沙覆盖。从卫星图上看,古城呈正方形,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里面还能看到佛塔、民居和商铺的遗迹。”
抵达遗址时,我们看到几名考古队员正围着一个盗坑清理沙土,坑边散落着一些破碎的陶片和木构件。艾力局长蹲在盗坑边,拿起一块陶片递给我们:“这是唐代的彩陶片,上面的‘联珠纹’是西域特有的纹饰,中原的陶器很少有这种图案。你们再看这个盗坑,挖得很深,已经快到佛塔的基座了,要是再挖下去,佛塔可能就塌了。”
老烟枪从背包里掏出个布包,里面装着晒干的艾草和防风沙的草药,他往手上倒了一点草药粉,搓了搓说:“新疆的风沙大,紫外线强,咱们每天出门前得在脸上涂一层这个草药膏,能防晒防沙。另外,沙漠里的夜里特别冷,咱们得在帐篷里生上火炉,不然冻得根本睡不着。”
shirley杨拿出便携式文物探测仪,在盗坑周围扫了扫:“探测仪显示下面有金属和木质结构,应该是佛塔的铜制构件和木质横梁。咱们得先在遗址周围搭建防护栏,再用无人机对整个古城进行航拍,绘制出详细的勘探图,不然盲目发掘很容易破坏遗迹。”
阿贵则蹲在盗坑边,仔细观察着沙土里的残片,突然眼睛一亮,捡起一片白色的绢布:“你们看!这绢布上有字!是汉文,虽然只有几个字,但能看出是唐代的楷书,写的是‘安西都护府’!”他小心翼翼地把绢布放进密封袋,又用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安西都护府是唐代管理西域的机构,这说明这座古城和安西都护府有关,说不定是当时的一座重要城镇!”
胖子扛着无人机,兴奋地说:“航拍的活儿交给我,保证把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拍清楚!就是这沙漠里的风太大,得找个避风的地方起飞,不然无人机容易被吹翻。”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一直在进行发掘前的准备工作。胖子每天都会操控无人机对古城进行航拍,拍摄了上千张照片,然后用电脑拼接成一张详细的古城俯视图,从图上能清晰地看到佛塔、民居、商铺和城墙的位置;老烟枪和艾力局长一起搭建防护栏,把整个古城遗址围了起来,还在防护栏上挂了“文物保护,禁止入内”的牌子;shirley杨则在遗址旁边搭建了临时的文物修复区,摆放好恒温箱、湿度计和修复工具,还特意准备了几瓶防沙剂,防止文物被风沙侵蚀;阿贵每天都蹲在盗坑边,对着捡到的绢布残片和陶片琢磨,偶尔还会拿出随身携带的《唐代西域史料》,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连吃饭的时候都捧着残片不放。
第四天清晨,我们开始对佛塔遗址进行发掘。佛塔的基座已经被盗墓贼破坏了一部分,露出了里面的木质横梁,横梁已经腐朽,轻轻一碰就会掉渣。老烟枪用工兵铲小心地清理基座周围的沙土,一边清理一边说:“这木质横梁是胡杨木做的,胡杨木耐旱耐腐,能保存这么久不容易。咱们得先在横梁周围打一圈钢桩,防止横梁坍塌,不然里面的文物可能会被砸坏。”
shirley杨则在佛塔的东侧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洞口,洞口被一块石板挡住,石板上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她赶紧叫来阿贵:“阿贵,你看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西域的文字?”
阿贵蹲在石板前,仔细观察着符号,又拿出《唐代西域文字图谱》对照:“这是突厥文!意思是‘佛的居所’,说明这个洞口通往佛塔的地宫,里面可能藏着佛教造像和文书!”
我们兴奋不已,赶紧用工兵铲小心地撬开石板,里面果然是一个约两米宽的地宫入口,地宫里面黑漆漆的,还能闻到一股腐朽的木头味。胖子打开手电筒,往里面照了照,喊道:“里面有东西!好像是佛像!”
我们穿着防沙服,戴着安全帽,沿着地宫的台阶慢慢走下去。地宫的规模不大,约十平方米,里面堆满了沙土,在沙土的中间,放着一尊约一米高的铜制佛像,佛像的表面已经氧化,变成了绿色,但依然能看出精美的工艺。佛像的周围散落着一些绢布文书和陶瓷器,有的文书已经被沙土埋住,只露出一角。
“太好了!这尊佛像保存得这么完整!”艾力局长激动地说,“这是一尊唐代的释迦牟尼佛像,你看佛像的衣纹,是唐代特有的‘曹衣出水’风格,融合了中原和西域的雕塑技艺,太珍贵了!”
shirley杨蹲在佛像旁边,用镊子夹起一片绢布文书:“这绢布是唐代的‘蜀锦’,上面的文字是汉文,写的是《金刚经》的内容!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但大部分文字还能辨认,是研究唐代佛教在西域传播的重要资料。”
阿贵则在佛像的西侧发现了一个陶罐,陶罐里装着一些圆形的东西,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陶罐,里面竟是几十枚波斯银币和一枚唐代的“开元通宝”。“这些银币是波斯萨珊王朝的货币,开元通宝是唐代的货币,说明这座古城在唐代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城镇,中原和西域、波斯的商人都在这里进行贸易往来!”阿贵兴奋地说,“你们看这枚开元通宝,上面还刻着‘安西’两个字,是安西都护府铸造的货币,进一步证明了这座古城和安西都护府的关系!”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都在对地宫和佛塔遗址进行发掘。阿贵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绢布文书的解读上,他每天都捧着文书和《唐代西域史料》,逐字逐句地对照,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铅笔在旁边做标记,晚上再和shirley杨、张教授一起讨论。有天深夜,阿贵突然兴奋地叫醒我们,手里举着一卷文书:“你们看!这卷文书是安西都护府发给古城的‘通关文牒’!上面写着‘开元二十五年,准许西域商人从古城入关,前往长安贸易’,开元二十五年是公元737年,这说明在唐代,这座古城是西域商人前往中原的重要关口,对研究唐代的丝绸之路贸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