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2章 尸易无限(207)(第3页)
shirley杨则在修复铜制佛像时,发现佛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汉文和一行突厥文:“汉文写的是‘大唐安西都护府造’,突厥文的意思是‘保佑西域和平’,这尊佛像应该是安西都护府为了稳定西域局势而铸造的,体现了唐代对西域的管辖和对佛教的重视。”她用细砂纸轻轻打磨佛像表面的氧化层,佛像渐渐露出了原本的铜色,上面的衣纹和面部表情也清晰起来——佛像的面部丰满,眼神慈祥,嘴角带着微笑,是唐代佛教雕塑的典型风格。
老烟枪则在遗址旁边搭建了一个小小的“防风沙棚”,用帆布和钢管做成,既能挡住风沙,又能让空气流通。他还在棚子里放了几盆耐旱的骆驼刺,说:“骆驼刺的根能固定沙土,等咱们离开的时候,这些骆驼刺说不定能活下来,也算是给这座古城留个纪念。”
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保管,他每天都会仔细检查恒温箱的温度和湿度,确保文物不会受到风沙和温度变化的影响。闲暇时,他还会跟着艾力局长去附近的牧民家走访,打听盗墓贼的线索。有天下午,胖子从牧民家回来,兴奋地说:“牧民说,上周有几个外地口音的人,开着一辆皮卡车,在古城附近转悠,还问过牧民‘哪里有老佛像’,牧民觉得他们可疑,没敢多说。”
我们把这个线索告诉了警方,警方根据胖子提供的信息,很快就在喀什市区发现了那辆皮卡车。经过跟踪调查,警方在一个废弃的仓库里抓获了三名盗墓贼,还缴获了大量被盗的唐代文物,包括绢布文书、陶瓷器和几尊小型的铜制佛像。
“太好了!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我们都非常高兴,艾力局长激动地说,“盗墓贼交代,他们本来打算把文物卖给中亚的文物贩子,没想到还没来得及交易就被抓了。这些文物对研究唐代西域的历史文化和丝绸之路贸易具有重要意义,要是流失了,就是我们民族的巨大损失。”
我们跟着警方来到废弃仓库,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其中一卷完整的绢布文书格外引人注目,文书上写着唐代西域的“税收制度”,详细记录了商人在古城的纳税情况,比如“西域商人贩马十匹,纳税绢二匹;中原商人贩丝绸百匹,纳税银五两”等内容。阿贵仔细检查了文书,说:“这卷文书补充了史书中关于唐代西域税收制度的空白,是研究唐代西域经济的重要资料!”
回到古城遗址后,我们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进行了清理和登记,然后继续对民居和商铺遗址进行发掘。在民居遗址里,我们发现了一些唐代的生活用具,比如陶碗、陶罐、铜镜和木梳,这些用具的风格既有中原特色,又有西域特色,比如陶碗上的“联珠纹”是西域风格,铜镜上的“花鸟纹”是中原风格,体现了中原和西域文化的融合。
在商铺遗址里,我们发现了大量的波斯银币、阿拉伯金币和唐代的开元通宝,还有一些西域的香料和中原的丝绸残片。shirley杨拿起一块香料,闻了闻说:“这是西域的乳香,在唐代是非常珍贵的香料,主要用于祭祀和医药。这些香料和货币、丝绸放在一起,说明这家商铺是当时的一家国际贸易商店,专门经营中原和西域、波斯、阿拉伯的商品。”
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我们对这座唐代西域古城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根据出土的文物和文书记载,这座古城名叫“疏勒城”,是唐代安西都护府管辖下的一座重要城镇,也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贸易关口,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西域的香料、马匹、玉石,波斯的银币、织物,阿拉伯的金币、珠宝,都在这里进行交易。古城里的居民既有汉族,也有突厥族、维吾尔族等西域民族,他们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繁荣的古城文化。
在发掘工作结束的那天,新疆文物局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庆祝仪式,当地的官员、考古专家和牧民都赶来参加。艾力局长亲自为我们颁发了“新疆文物保护先进个人”的荣誉证书,还邀请我们参加唐代西域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
“这些文物是唐代西域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丝绸之路文明的瑰宝,”艾力局长说,“我们打算在喀什博物馆举办一场‘唐代疏勒城文物特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唐代西域的历史文化,了解丝绸之路的繁荣,了解中原和西域民族的友好交往。希望你们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爽快地答应了艾力局长的邀请,开始参与特展的筹备工作。shirley杨负责文物的展示设计,她根据文物的种类和文化特色,将展示区分为“佛教文化”“贸易往来”“民族融合”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采用了对应的场景布置,比如“佛教文化”区还原了唐代疏勒城的佛塔内部,摆放着铜制佛像和绢布文书;“贸易往来”区展示了波斯银币、阿拉伯金币、中原丝绸和西域香料,还制作了一个小型的丝绸之路贸易路线沙盘;“民族融合”区则陈列了具有中原和西域特色的生活用具,让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唐代疏勒城的民族融合氛围。
阿贵则负责展览的讲解和文物解读,他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还制作了唐代西域历史年表和丝绸之路贸易路线图,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唐代西域的历史背景和丝绸之路的贸易情况。他还在展览中设置了“文书临摹区”,准备了仿制的绢布和毛笔,让观众亲手临摹唐代的汉文和突厥文文书,感受古代西域的文字魅力。
老烟枪则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搭建了一个“唐代西域草药园”,种植了唐代西域常见的艾草、骆驼刺、甘草等植物,还设置了科普展板,介绍这些植物在唐代西域的用途,比如艾草用于驱蚊,骆驼刺用于喂马,甘草用于入药,让观众了解唐代西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
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安保,他每天都会仔细检查展柜的安全情况,还会向观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他还和当地的学校合作,组织学生来博物馆参观,给孩子们讲解唐代西域的历史故事,比如“安西都护府的故事”“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等,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提出各种问题,胖子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经过五个月的努力,“唐代疏勒城文物特展”如期举办。开展那天,喀什博物馆里人头攒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有来自中亚国家的学者,大家都想亲眼看看这座唐代西域古城出土的文物。看着观众们惊叹的表情,听着他们对文物的赞美,我们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
“没想到咱们能在沙漠里发掘出这么珍贵的文物,”胖子笑着说,“以前我总觉得西域是个荒凉的地方,现在通过这些文物,才知道唐代的西域这么繁荣,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这么频繁,以后我得多学点西域历史,不然都对不起这些文物。”
shirley杨点点头:“唐代的西域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这座疏勒城的文物,不仅见证了唐代西域的繁荣,也见证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友好交往。保护好这些文物,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保护丝绸之路的文明记忆。”
老烟枪抽着烟,望着远处的沙漠,感慨地说:“我这辈子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文物,但唐代西域的文物最让我着迷。这里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卷文书、每一枚货币,都在诉说着唐代丝绸之路的故事,诉说着中原和西域民族的友好情谊。咱们得把这些故事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华文明是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阿贵则拿着一本刚出版的《唐代疏勒城文书解读》,兴奋地说:“这是我这五个月的研究成果,里面解读了这次发掘的大部分唐代西域文书,还有一些唐代西域的历史文献。以后我还要继续研究唐代西域文化,争取能还原更多唐代疏勒城的历史故事和丝绸之路的贸易细节。”
我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期待。从四川成都的蜀汉尚书令墓到新疆喀什的唐代疏勒城遗址,我们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从内陆到西域,见证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文明辉煌,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不仅是守护一件件冰冷的器物,更是守护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守护民族的文化根脉,守护人类文明的交流记忆。
就在“唐代疏勒城文物特展”举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张教授突然收到一封来自西藏文物局的紧急电报——在西藏日喀则附近发现了一座吐蕃时期的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吐蕃文文书、金银器和佛教造像,但墓葬已经遭到了盗墓贼的严重破坏,很多文物被盗走,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能立刻前往协助进行抢救性发掘。
“吐蕃时期的墓葬!”胖子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我早就听说吐蕃是唐代西藏的政权,和唐朝的关系特别密切,比如文成公主入藏,就带去了很多中原文化和技术。这座墓葬里的文物肯定有很多中原文化和西藏本土文化融合的特色,比如佛教造像、丝绸织物,说不定还有吐蕃文和汉文对照的文书!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日喀则!”
shirley杨也说:“吐蕃时期的文物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尤其是吐蕃文文书,是研究吐蕃历史、文化和与唐朝关系的重要资料。盗墓贼的破坏肯定很严重,我们得尽快过去,争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护好剩下的文物。”
老烟枪想了想,说:“西藏日喀则的海拔很高,气候寒冷,氧气稀薄,咱们得提前准备好氧气瓶和抗高原反应的药物。另外,墓葬可能建在山体里,里面可能有积雪和冰层,文物容易受冻,咱们得准备好保温设备和融冰工具,避免文物受损。”
阿贵则兴奋地说:“吐蕃文是我一直想研究的文字,虽然现存的资料很少,但我已经收集了一些吐蕃文的拓片。要是能在墓葬里发现吐蕃文文书,我一定能帮忙解读,说不定能发现吐蕃与唐朝的外交秘密和文成公主入藏后的文化交流情况。咱们赶紧出发吧,我都等不及想看看吐蕃时期的佛教造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