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3章 尸易无限(208)
飞机从喀什起飞,穿过连绵的雪山,最终降落在日喀则和平机场。一出舱门,一股凛冽的寒风就扑面而来,空气中的氧气明显比低海拔地区稀薄,胖子刚走了几步就开始喘:“这地方也太缺氧了,感觉吸进去的气都不够用。”
西藏文物局的扎西局长早已在机场等候,他穿着藏青色的藏袍,腰间系着彩色的腰带,手里拿着一个铜制的转经筒,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欢迎你们来西藏!墓葬在日喀则西南的萨迦县境内,坐落在一座海拔四千五百米的山脚下。盗墓贼挖了两个很深的盗洞,我们在盗洞里发现了吐蕃文木牍的残片和鎏金铜饰,情况很紧急。”
我们坐上越野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往萨迦县赶。车窗外,雪山巍峨,草原辽阔,成群的牦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五彩的经幡在风中飘扬。扎西局长一边开车一边介绍:“从盗洞里发现的鎏金铜饰来看,墓主人很可能是吐蕃时期的‘大论’(相当于宰相),地位很高。吐蕃时期的墓葬本来就少,保存完好的更是罕见,这座墓葬对研究吐蕃历史太重要了。”
抵达墓葬所在地时,我们看到几顶白色的帐篷搭在山脚下,周围拉着红色的警戒线,几名考古队员正戴着氧气瓶,在盗洞周围清理积雪。扎西局长指着一个深约十米的盗洞说:“这个盗洞直接通向主墓室,我们用内窥镜看过,主墓室里有积水和冰层,很多文物都被冻在冰里,要是不尽快处理,文物可能会被冻裂。”
老烟枪蹲在盗洞边,从背包里掏出一个温度计,往洞里伸了伸:“洞内温度-5c,湿度70,又冷又潮,文物很容易受损。咱们得先在盗洞周围搭建保温棚,用加热器提高洞内温度,等冰层融化一部分再进去。另外,高海拔地区体力消耗大,大家每隔一小时就得吸一次氧,千万别硬撑。”
shirley杨拿出便携式冰层探测仪,在盗洞周围扫描:“探测仪显示主墓室里的冰层约有三十厘米厚,下面可能藏着大量文物。咱们得准备好融冰剂,慢慢融化冰层,不能用蛮力凿冰,不然会损坏文物。”
阿贵则蹲在盗洞边,仔细观察着泥土里的残片,突然捡起一片黑色的木片:“你们看!这是吐蕃文木牍的残片!上面的文字是吐蕃时期的‘藏文楷书’,虽然只有几个字,但能看出是与佛教相关的内容,和我之前见过的吐蕃文佛经拓片很像!”他小心翼翼地把木片放进保温盒,又在笔记本上画出文字的形状,“主墓室里说不定有完整的吐蕃文佛经或文书。”
胖子则在搭建保温棚,他扛着钢管和保温布,虽然呼吸有些急促,但动作依然麻利:“这高海拔地区干活就是费劲,不过一想到能发掘吐蕃时期的文物,我就浑身是劲!等会儿融冰的时候,我来帮忙搬设备,保证不拖大家后腿。”
接下来的五天,我们都在进行发掘前的准备工作。老烟枪每天都会煮一大锅酥油茶,分发给所有人,酥油茶既能保暖,又能缓解高原反应。他还在保温棚里放了几个氧气瓶,方便大家随时吸氧:“在高原上,身体是第一位的,只有身体好,才能好好发掘文物。”
shirley杨和几名考古队员一起,配制融冰剂,小心翼翼地往盗洞里喷洒。融冰剂的效果很好,洞内的冰层慢慢开始融化,融化的水顺着预先挖好的排水沟流出来。为了防止水温过低冻伤文物,shirley杨还在排水沟里安装了加热管,确保水温保持在5c左右:“融冰一定要慢,不能急,要是冰层融化太快,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开裂。”
阿贵则每天都在研究盗洞里清理出来的木片残片,他对照着随身携带的《吐蕃文词典》,一点点辨认上面的文字。有天下午,他突然兴奋地喊道:“你们看!这几片木片能拼出‘文成公主’四个字!还有‘释迦牟尼’的字样,说明这木牍可能记载了文成公主入藏后传播佛教的事迹!”
当洞内的冰层融化得差不多,温度稳定在10c时,我们开始准备进入主墓室。我们穿上厚厚的防寒服,背着氧气瓶,戴着安全帽,沿着盗洞慢慢往下爬。盗洞很狭窄,爬了约十米,终于到达主墓室。主墓室的规模很大,约25平方米,顶部有彩绘的“佛教壁画”,虽然大部分已经脱落,但依然能看到佛像和飞天的轮廓。墓室的中央放着一具巨大的石棺,石棺的表面雕刻着精美的“莲纹”和“飞天纹”,是吐蕃时期佛教艺术的典型风格。石棺的周围散落着一些文物,有鎏金铜饰、陶瓷器、吐蕃文木牍,还有几尊小型的铜制佛像,部分文物还沾着未完全融化的冰碴。
“太好了!石棺还没被打开!”扎西局长激动地说,“这说明里面的文物可能还完好,咱们得小心地打开石棺,看看里面有什么。”
shirley杨先用软毛刷轻轻扫去石棺表面的冰碴,然后仔细检查石棺的缝隙:“石棺的盖子用铜钉固定着,铜钉已经生锈,得用特制的工具慢慢撬开,不能用蛮力,不然会损坏石棺上的雕刻。”
胖子和几名考古队员一起,用细钢钎小心翼翼地撬开铜钉。过了约两个小时,随着“嘎吱”一声轻响,石棺的盖子终于被撬开了一条缝。我们立刻用支撑杆把盖子顶住,防止盖子滑落,然后往石棺里望去——石棺里面铺着一层厚厚的丝绸,丝绸虽然已经有些腐朽,但上面的花纹还能隐约辨认,是中原风格的“云气纹”和吐蕃风格的“莲纹”相结合的图案。丝绸上放着墓主人的尸骨,尸骨的周围摆放着大量的陪葬品,有金冠、银镯、玉璧、铜制佛像、吐蕃文木牍,还有几卷用丝绸包裹的佛经,这些文物都保存得非常完整。
“太珍贵了!”我们都非常兴奋,张教授蹲在石棺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顶金冠,“这金冠上镶嵌着绿松石和红珊瑚,上面雕刻着佛教的‘八宝纹’,是吐蕃贵族的象征。\5′4^看+书/ ¨无*错-内^容?你们看金冠的两侧,还有中原风格的‘龙纹’,说明吐蕃与中原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尤其是在文成公主入藏后,中原文化对吐蕃的影响越来越深。”
阿贵则小心地拿起一卷吐蕃文木牍,用软毛刷轻轻扫去上面的冰碴:“这木牍上的吐蕃文很清晰,记载的是吐蕃与唐朝的文化交流!上面写着‘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佛经、医书、农书,吐蕃王松赞干布命人翻译’,贞观十五年是公元641年,这正好对应史书记载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时间!”
shirley杨则在清理丝绸时,发现了一件精美的“缂丝佛像”,缂丝的工艺非常精湛,佛像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衣纹细腻流畅:“这是中原地区的缂丝工艺,在吐蕃时期的墓葬里发现中原缂丝佛像,说明文成公主入藏时确实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手工业技术,促进了吐蕃手工业的发展。这件缂丝佛像太珍贵了,是研究中原与吐蕃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证据。”
老烟枪则在石棺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陶罐,里面装着一些黑色的颗粒,他闻了闻,又用手指捻了捻:“这是吐蕃时期的青稞种子,在低温环境下能保存这么久,真是个奇迹。咱们可以把这些种子交给农业研究所,说不定能培育出古代青稞的品种,研究吐蕃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都在主墓室里清理文物。阿贵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吐蕃文木牍和佛经的解读上,他每天都捧着木牍和佛经,对照着《吐蕃文词典》和汉文佛经,逐字逐句地翻译。遇到不认识的字,他就用手机拍下来,发给国内研究吐蕃文的专家请教。有天深夜,阿贵突然兴奋地叫醒我们,手里举着一卷佛经:“你们看!这卷佛经是用汉文和吐蕃文两种文字书写的!汉文是《金刚经》的内容,吐蕃文是对应的翻译,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开始大规模翻译汉文佛经,促进了佛教在吐蕃的传播!”
shirley杨在修复一件铜制佛像时,发现佛像的底座上刻着汉文和吐蕃文两种文字:“汉文写的是‘大唐长安造’,吐蕃文的意思是‘供奉于大昭寺’,这尊佛像应该是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吐蕃的,后来被当作陪葬品放入墓中。这尊佛像不仅是中原与吐蕃文化交流的见证,也反映了吐蕃对唐朝文化的尊崇。”
老烟枪则负责文物的安全防护,他每天都会检查保温棚里的温度和湿度,确保文物不会受到低温和潮湿的影响。他还在主墓室的入口处放置了几个保温箱,把清理出来的文物及时放进保温箱里:“吐蕃时期的文物很脆弱,尤其是丝绸和木牍,稍微不注意就会损坏,咱们得时刻小心。”
胖子则负责文物的搬运和保管,他每天都会仔细检查保温箱的密封情况,确保文物不会受到低温和氧气的影响。闲暇时,他还会跟着当地的藏族村民学习骑马,虽然摔了好几次,但依然乐此不疲:“在西藏骑马太爽了,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骑着马走遍西藏的草原和雪山!”
就在我们准备清理耳室的时候,警方突然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盗墓贼留下的工具和脚印,在日喀则市区的一个古玩店里抓获了两名盗墓贼,还缴获了大量被盗的吐蕃时期文物,包括金镯、玉璧、吐蕃文木牍和铜制佛像。
“太好了!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我们都非常高兴,扎西局长激动地说,“盗墓贼交代,他们还把一部分文物卖给了一个叫‘洛桑’的文物贩子,这个‘洛桑’经常在西藏和尼泊尔之间倒卖文物,警方已经联合边境部门展开追捕,相信很快就能把他抓获,追回剩下的文物。”
我们跟着警方去了古玩店的临时扣押点,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其中一件“吐蕃王金印”格外引人注目,金印上刻着吐蕃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汉文是“吐蕃大论印”,吐蕃文是对应的官职名称,是吐蕃时期贵族权力的象征。阿贵仔细检查了几卷木牍,发现其中一卷是吐蕃时期的“法律条文”,记载了吐蕃的刑罚制度和税收政策,对研究吐蕃时期的法律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这卷法律条文太重要了!”阿贵激动地说,“里面写着‘盗佛者,斩;私藏佛经者,杖一百’,说明吐蕃时期对佛教非常尊崇,对盗窃佛教相关物品的惩罚很严厉,这和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大力推崇佛教的历史背景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