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3章 尸易无限(208)(第3页)
老烟枪想了想,说:“云南大理的气候潮湿多雨,山林茂密,墓葬可能建在山体里,里面容易积水和滋生霉菌,文物很容易受损。咱们得准备好防潮设备、除霉剂和文物修复材料,还要带足防蚊虫叮咬的草药,云南的蚊虫毒性大,可不能大意。”
阿贵则激动地说:“南诏文是我一直想研究的文字,虽然现存的资料非常少,但我已经收集了一些南诏文的碑刻拓片,比如《南诏德化碑》的拓片。要是能在墓葬里发现南诏文文书,我一定能帮忙解读,说不定能发现南诏国与唐朝、吐蕃的外交关系,还有南诏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咱们赶紧出发吧,我都等不及想看看南诏国的佛教造像了!”
我们迅速收拾好行李,将抗高原反应的药物、氧气瓶等西藏特需物品收好,换上适合潮湿气候的防水装备,还特意带上了用于清理积水的水泵和防霉菌的专用药剂。告别扎西局长和西藏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时,扎西局长给我们送了几袋酥油茶粉:“大理气候潮湿,喝酥油茶能祛湿,祝你们一路顺利,发掘出更多珍贵的文物。”
飞机从日喀则起飞,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降落在大理凤仪机场。一出机场,一股湿润的空气就扑面而来,远处的苍山云雾缭绕,洱海波光粼粼,与西藏的高原风光截然不同。云南文物局的李局长早已在机场等候,他穿着一件蓝色的衬衫,手里拿着一张墓葬的勘探图,神情焦急地说:“墓葬在大理苍山脚下的一个山谷里,是当地的村民在采药时发现的。盗墓贼已经挖了三个盗洞,我们在盗洞里发现了一些南诏国时期的陶片和金箔残片,情况非常危急。”
我们坐上越野车,沿着洱海西岸往苍山方向赶。车窗外,白族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田野里的油菜花正开得灿烂,李局长一边开车一边介绍:“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金箔残片来看,墓主人很可能是南诏国的‘清平官’(相当于宰相),地位很高。南诏国时期的王室墓葬非常罕见,这座墓葬的发现对研究南诏国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抵达墓葬所在地时,我们看到几顶绿色的帐篷搭在山谷里,周围拉着警戒线,几名考古队员正拿着水泵在清理盗洞里的积水。李局长指着一个深约八米的盗洞说:“这个盗洞直接通向主墓室,我们用内窥镜看过,主墓室里有很多积水,文物都泡在水里,要是不尽快抽水,文物很可能会腐烂。”
老烟枪蹲在盗洞边,用手指捻了一点泥土,放在鼻子下闻了闻:“土里有腐木味,南诏国的墓葬常用松木做椁室,现在松木已经腐朽,堵住了一部分盗洞,得先清理掉腐朽的木构件,才能抽水。另外,云南的山林里有瘴气,咱们每天出门前得喝一碗草药水,预防中毒。”说着,他从背包里掏出几包艾草和金银花,“这些草药煮水喝,能清热解毒,还能防蚊虫叮咬。”
shirley杨拿出便携式温湿度仪,往盗洞里伸了伸:“洞内温度20c,湿度95,这个湿度对文物保护非常不利,尤其是文书和丝织品,很容易发霉腐烂。咱们得先搭建排水系统,把主墓室里的积水抽出去,再用除湿机降低洞内湿度,等环境稳定了再进去发掘。”
阿贵则蹲在盗洞边,仔细观察着泥土里的残片,突然捡起一片金色的薄片:“你们看!这是金箔!上面刻着南诏文!虽然只有几个字,但能看出是南诏国时期的文字,和我之前见过的《南诏德化碑》拓片上的文字很像!”他小心翼翼地把金箔放进密封袋,又在笔记本上画出刻痕的形状,“这金箔应该是从一件金器上掉下来的,主墓室里说不定有完整的金器。”
胖子则在搭建排水系统,他扛着水泵和水管,和几名考古队员一起,很快就把水管接到了盗洞里,开始抽水:“云南的水真多,这积水不知道要抽到什么时候。等水抽干了,咱们就能进去发掘了,希望能找到南诏国的佛教造像,听说南诏国的佛像风格很独特。”
接下来的四天,我们一直在进行发掘前的准备工作。老烟枪每天都会煮一大锅草药水,分发给所有人,还在帐篷周围撒上艾草和雄黄,防止蛇虫侵扰。有天清晨,他发现帐篷外的草丛里有一条毒蛇,立刻找来一根长竹竿,小心翼翼地把蛇挑走:“云南的毒蛇多,咱们得时刻小心,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检查帐篷周围,别让蛇爬进来。”
我们沿着盗洞依次进入主墓室,主墓室的顶部虽然有些塌陷,但整体结构还算完整。石椁的表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迦楼罗纹,神鸟的翅膀展开,爪子抓住一条蛇,充满了力量感,展现了南诏国高超的雕刻技艺。shirley杨用工兵铲小心地清理石椁周围的泥土,然后和胖子一起,慢慢打开石椁的盖子——石椁里面铺着一层厚厚的丝绸,丝绸虽然已经有些腐朽,但上面的花纹还能隐约辨认,是南诏国特有的“联珠纹”和“卷草纹”相结合的图案。丝绸上放着墓主人的尸骨,尸骨的周围摆放着大量的陪葬品,有金冠、银镯、玉璧、铜制佛像、南诏文木牍,还有几串彩色的琉璃珠,这些文物都保存得相对完整。
“这金冠太精美了!”李局长激动地拿起金冠,“金冠上镶嵌着红宝石和蓝宝石,上面雕刻着迦楼罗纹和佛教八宝纹,是南诏国贵族的象征。你们看金冠的两侧,还有中原风格的‘龙纹’,说明南诏国与唐朝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中原文化对南诏国的影响很深。”
阿贵则小心地拿起一卷南诏文木牍,用软毛刷轻轻扫去上面的泥土:“这木牍上的南诏文很清晰,记载的是南诏国与唐朝的贸易往来!上面写着‘贞元十年,南诏遣使赴长安,献铎鞘、浪剑、生金,唐帝赐锦、缯、金银器’,贞元十年是公元794年,这正好对应史书记载的南诏国与唐朝恢复友好关系的时间!”
shirley杨则在清理丝绸时,发现了一件精美的“鎏金铜观音像”,观音像的面部丰满,神态慈祥,衣纹流畅,是南诏国佛教造像的典型风格:“这尊观音像融合了中原、印度和东南亚的佛教造像风格,是南诏国作为佛教文化交流枢纽的重要证据。你们看观音像的底座,上面刻着南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汉文是‘大唐贞元年间造’,说明这尊观音像可能是唐朝工匠为南诏国打造的,体现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老烟枪则在石椁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陶罐,里面装着一些黑色的颗粒,他闻了闻,又用手指捻了捻:“这是南诏国时期的稻米种子,在潮湿的环境下能保存这么久,多亏了陶罐的密封性好。咱们可以把这些种子交给农业研究所,说不定能培育出古代稻米的品种,研究南诏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都在主墓室里清理文物。阿贵每天都泡在南诏文木牍的解读中,他对照着随身携带的《南诏文词典》和《南诏德化碑》拓片,逐字逐句地辨认木牍上的文字。有天深夜,他突然兴奋地叫醒我们,手里举着一卷刚拼接好的木牍:“重大发现!这卷木牍是南诏国的‘职官志’!上面记载了南诏国的官制,包括清平官、大军将、六曹等官职的职责和任免情况,这是研究南诏国政治制度的重要资料,史书中关于南诏国官制的记载非常简略,这卷木牍正好补充了这部分历史!”
shirley杨在修复一件陶瓷碗时,发现碗底刻着“大和城窑”四个字,她立刻找来《中国陶瓷史》对照:“大和城是南诏国的都城,大和城窑是南诏国的重要窑口,之前只在文献中提到过,这次是第一次发现实物!你看这碗身上的‘水波纹’和‘鱼纹’,是南诏国陶瓷器的典型纹饰,反映了南诏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她用细砂纸轻轻打磨碗口的缺口,又用特制的胶水修补,很快,这只破碎的陶瓷碗就恢复了大致的模样。
老烟枪则每天都会检查文物储存室的温湿度,确保木牍和丝绸不会受潮发霉。他还在储存室里放了几包干燥的艾草和樟脑丸,既能吸湿,又能防止虫蛀:“这些木牍和丝绸是咱们这次发掘的重点,要是发霉腐烂了,损失就太大了。我每天都得来看好几遍,心里才踏实。”
就在我们准备清理耳室的时候,警方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盗墓贼留下的洛阳铲碎片和脚印,在大理的一个古玩市场抓获了四名盗墓贼,还缴获了大量被盗的南诏国文物,包括完整的木牍、金镯、铜制佛像和陶瓷器。
“太好了!这些文物终于追回来了!”李局长接到电话后,激动地在帐篷里来回踱步,“盗墓贼交代,他们还把一部分珍贵的文物卖给了一个叫‘段老三’的文物贩子,这个‘段老三’专门倒卖云南地区的古代文物,经常在大理、丽江一带活动。警方已经成立了专案组,正在全力追捕‘段老三’,相信很快就能把他抓获,追回剩下的文物!”
我们跟着警方去了古玩市场的临时扣押点,看到缴获的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地上,其中一卷完整的南诏文木牍格外引人注目,木牍上的文字清晰可见,记载的是南诏国的“法律条文”。阿贵赶紧凑过去,一边看一边念:“‘盗官物者,杖八十,没其家资;伤人者,绞;杀佛者,凌迟’,这说明南诏国非常重视佛教和官员财产的保护,法律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了!”
在缴获的文物中,还有一件“鎏金铜铎鞘”,铎鞘是南诏国着名的兵器,刀鞘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刀柄上镶嵌着宝石。“这可是南诏国的国宝级文物!”动地说,“《新唐书·南诏传》里记载,南诏国的铎鞘‘状如残刃,有孔,傍达,出丽水,饰以金,所击无不洞’,今天终于见到实物了!”
回到苍山发掘现场后,我们把追回的文物小心地进行了清理和登记,然后开始清理东耳室和西耳室。东耳室里存放着大量的南诏文木牍和文书,大部分都是南诏国的行政文书,包括赋税记录、户籍登记、官员任免等,其中一卷文书还记载了南诏国与吐蕃的外交往来,说“元和三年,南诏遣使赴吐蕃,献琉璃珠、生金,吐蕃赐马、羊万匹”,元和三年是公元808年,这文书能补充南诏国与吐蕃关系的历史细节。阿贵拿着这卷文书,反复比对《南诏野史》中的记载,兴奋地说:“史书中只说南诏与吐蕃曾‘结为兄弟之国’,但具体的物资往来记录很少,这卷文书里详细写了贡品的种类和数量,甚至提到了使者的名字‘段诺海’,这对研究南诏与吐蕃的联盟关系太关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