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4章 尸易无限(209)

 西耳室的清理工作则让我们收获了更多惊喜。微趣暁说 追最新璋結这里堆放着大量的生活用具和祭祀器物,有鎏金铜盆、银质酒器、彩绘陶俑,还有几面镶嵌着琉璃的铜镜。shirley杨在一个彩绘陶俑的底座上发现了一行小字,用软毛刷清理掉灰尘后,辨认出是“贞元十六年,大和城造”:“贞元十六年是公元800年,大和城是南诏都城,这说明这些陶俑是南诏国官营作坊制作的,用于贵族的祭祀活动。你看这陶俑的造型,有舞俑、乐俑,还有手持兵器的武士俑,服饰上既有南诏本土的‘披毡’‘贯头衣’,又有中原风格的‘襦裙’,明显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最让我们意外的是,在西耳室的一个暗格里,我们发现了一个紫檀木盒,里面装着几卷用丝绸包裹的汉文书籍。打开一看,竟是《论语》《礼记》和《孙子兵法》的手抄本,书页边缘虽然有些磨损,但字迹依然清晰,落款处写着“南诏清平官郑回抄”。“郑回!”张教授激动地说,“郑回是中原人,后来被南诏俘虏,成为南诏的清平官,他曾向南诏王劝诫‘尊儒重道’,推动南诏学习中原文化。这些手抄本就是他传播中原文化的实物证据,太珍贵了!”
 

 随着耳室清理工作的推进,我们对墓主人的身份也有了更清晰的判断。结合出土的金冠、玉印和木牍记载,墓主人正是南诏国的清平官“赵迦宽”,他在南诏异牟寻时期担任要职,曾参与南诏与唐朝“苍山会盟”,推动两国恢复友好关系,还主持过南诏的官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是南诏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墓葬规模和陪葬品规格,也与他的身份地位完全相符。
 

 在发掘工作接近尾声时,警方传来了追捕“段老三”的消息——经过多日排查,警方在丽江古城的一个偏僻客栈里将其抓获,当场缴获了一批还未来得及倒卖的南诏国文物,其中包括一件完整的鎏金铜迦楼罗造像和三卷南诏文木牍。当我们在大理文物局看到这件迦楼罗造像时,都被它的精美工艺震撼了:造像高约八十厘米,神鸟展翅,鹰嘴锋利,爪子紧握宝珠,全身鎏金完好,翅膀上还镶嵌着细小的绿松石,正是南诏国图腾崇拜的典型代表。阿贵看着造像底座上的南诏文,解读道:“上面写着‘为清平官赵迦宽祈福,永保南诏安宁’,这说明这件造像就是专门为墓主人制作的陪葬品,能失而复得真是太幸运了!”
 

 发掘工作结束后,云南文物局在大理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总结会,李局长亲自为我们颁发了“云南文物保护突出贡献奖”,还邀请我们参与“南诏文明特展”的筹备工作。“这些文物不仅是南诏国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证明,”李局长说,“我们计划在大理州博物馆举办特展,让更多人了解南诏国与中原、吐蕃的文化交流,感受古代云南的文明魅力。”
 

 我们欣然接受了邀请,开始投入特展筹备。shirley杨负责展区设计,她将展厅分为“政治盟会”“文化交融”“生活风貌”三个板块:“政治盟会”区用沙盘还原了“苍山会盟”的场景,搭配出土的盟书木牍复制品;“文化交融”区陈列郑回手抄的《论语》和南诏文木牍,直观展现中原文化与南诏文化的融合;“生活风貌”区则摆放彩绘陶俑、鎏金铜器等文物,辅以大理白族传统民居模型,让观众感受南诏人的生活日常。
 

 阿贵则忙着整理文物解读资料,他不仅编写了详细的讲解词,还制作了南诏文与汉文的对照手册,甚至录制了南诏文的发音音频,方便观众了解这种古老文字。他还在展厅设置了“木牍临摹体验区”,准备了仿制的南诏文木牍和毛笔,不少游客尤其是孩子,都兴致勃勃地尝试临摹,感受南诏文字的独特魅力。
 

 老烟枪的工作依旧围绕文物保护展开,他在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搭建了专门的恒温恒湿储存区,还配制了适合南诏丝织品和木牍的保养药剂,定期检查文物的保存状况。闲暇时,他还会在博物馆的院子里种上云南本地的艾草、薄荷,既美化环境,又能起到驱蚊防潮的作用,偶尔还会给游客讲解这些草药在南诏时期的用途。
 

 胖子则成了特展的“活招牌”,他不仅负责文物搬运和安保,还主动承担了讲解工作。他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把南诏国的历史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比如给孩子们讲“迦楼罗神鸟的传说”,给游客介绍“铎鞘兵器的威力”,常常围满了听众。他还和当地的白族手艺人合作,在展厅外设置了非遗体验区,教游客制作南诏风格的彩绘陶俑,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南诏的工艺文化。
 

 经过五个月的筹备,“南诏文明特展”在大理州博物馆如期开展。开展当天,博物馆外挤满了人,有大理本地的白族同胞,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有研究南诏史的专家学者。当观众们看到鎏金铜迦楼罗造像、郑回手抄《论语》和苍山会盟木牍时,纷纷驻足惊叹,不少白族老人还带着孩子,指着文物讲述南诏国的故事,场面十分热闹。
 

 “真没想到古代云南有这么发达的文明,”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感慨道,“以前只知道大理的风花雪月,现在看了这些文物,才明白南诏国早就和中原有着密切联系,这才是真正的历史魅力啊!”
 

 特展举办期间,我们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国家文物局决定将南诏清平官赵迦宽墓的发掘成果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并计划将部分文物送往北京、上海等地巡展,让更多人了解南诏文明。听到这个消息时,我们都格外激动,觉得这段时间的辛苦付出都有了回报。
 

 就在“南诏文明特展”热度正高时,张教授的手机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浙江文物局的紧急邮件——在浙江杭州临安附近发现了一座南宋时期的皇室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南宋文书、金银器和瓷器,但墓葬已遭到盗墓贼的严重破坏,部分文物被盗,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立刻前往协助抢救性发掘。
 

 “南宋皇室墓!”胖子一听到这个消息,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南宋的瓷器可是大名鼎鼎啊,尤其是官窑瓷,那可是稀世珍宝!还有南宋的文书,说不定能找到岳飞、文天祥相关的记载,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杭州!”
 

 shirley杨也十分期待:“南宋是中原文化南渡后的重要时期,临安作为都城,皇室墓葬的规格和文物价值都极高。这些文物对研究南宋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手工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盗墓贼的破坏肯定很严重,我们得尽快出发。”
 

 老烟枪则开始思考发掘准备工作:“杭州临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雨潮湿,墓葬里的文书和丝织品容易发霉腐烂,咱们得带足防潮设备和修复材料。!x\4~5!z?w...c′o¢m/另外,南宋墓葬多有‘石藏子’(一种石制棺椁),结构复杂,可能还有防盗机关,得提前做好探测和防护准备。”
 

 阿贵更是兴奋不已:“南宋的文书大多用楷书书写,还有可能出现‘宋体字’的早期形态,我对南宋书法很感兴趣,要是能发现完整的文书,比如皇室的诏书、大臣的奏折,对研究南宋历史太重要了!咱们赶紧出发,我都等不及想看看南宋官窑瓷了!”
 

 我们迅速收拾好行李,告别了李局长和云南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踏上了前往浙江杭州的旅程。飞机从大理起飞,穿过云层,下方的景色从苍山洱海的秀丽,逐渐变成江南水乡的温婉。想到即将面对的南宋皇室墓,想到可能出土的官窑瓷、皇室文书,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期待。
 

 抵达杭州萧山机场时,浙江文物局的周局长早已在出站口等候。他手里拿着一张墓葬勘探图,神情急切地说:“墓葬在临安的太庙山附近,是施工队在进行基建时发现的。盗墓贼挖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已经打通了主墓室,我们在盗洞里发现了南宋官窑瓷的碎片和丝绸残片,情况非常紧急。”
 

 我们跟着周局长驱车前往太庙山,路上,他继续介绍:“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墓志铭残片来看,墓主人很可能是南宋孝宗的皇后谢氏,身份尊贵,陪葬品肯定极为丰富。南宋皇室墓葬保存完好的非常少,这座墓的发现对研究南宋皇室历史和临安都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车子驶入临安城区,路边的古建筑与现代高楼交相辉映,远处的太庙山隐约可见。想到很快就能揭开南宋皇室墓的神秘面纱,我们每个人都加快了脚步,期待着新一轮的发掘工作能带来更多惊喜,也盼着能再次守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让南宋文明的光芒重新照亮世人。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还在继续,而那段偏安江南却依旧璀璨的南宋历史,正等待着我们去唤醒……
 

 抵达太庙山墓葬现场时,周围已经拉起了警戒线,几顶蓝色的考古帐篷搭建在山脚下,几名考古队员正围着盗洞清理泥土。周局长指着一个直径约一米的盗洞说:“这个盗洞直接通向主墓室,我们用内窥镜观察过,主墓室里有积水,很多文物都浸泡在水里,还有部分瓷器已经被打碎,情况比预想的更严重。”
 

 老烟枪蹲在盗洞边,用手摸了摸洞壁的泥土,又闻了闻:“土里有腐木味和瓷器的釉面气味,说明主墓室里的木质棺椁已经腐朽,瓷器也有破损。杭州的雨水多,土壤湿度大,咱们得先搭建防雨棚,再用水泵抽干主墓室的积水,不然文书和丝织品很快就会腐烂。”
 

 shirley杨拿出便携式温湿度仪,将探头伸进盗洞:“洞内温度18c,湿度92,这种环境对文物保护极其不利。咱们得准备好除湿机,等积水抽干后,立刻降低洞内湿度,同时准备好丝织品加固剂和瓷器修复材料,防止文物进一步受损。”
 

 阿贵则在盗洞周围的泥土里仔细搜寻,很快捡起一片带有字迹的残纸:“你们看!这是南宋的文书残片!上面的字是楷书,还能看到‘临安府’‘户部’的字样,应该是南宋朝廷的官方文书!”他小心翼翼地将残片放进密封袋,又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纸张是南宋特有的‘竹纸’,质地轻薄,保存下来很不容易,主墓室里说不定还有更多完整的文书。”
 

 胖子则和考古队员一起,扛着水泵和水管,开始搭建排水系统。他一边安装设备一边说:“南宋官窑瓷啊,要是能挖出一件完整的,那可就太值了!我听说南宋官窑瓷的釉色特别温润,还有开片纹,今天一定要亲眼见识见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都在进行发掘前的准备工作。老烟枪每天都会煮一大锅祛湿的草药水,分发给大家,还在帐篷周围撒上艾草和雄黄,防止蚊虫和蛇类侵扰。有天清晨,他发现盗洞边的泥土有轻微塌陷的迹象,立刻带着胖子用钢桩加固洞壁,还在盗洞上方搭建了防护架:“安全第一,可不能让大家在清理文物时出意外。”
 

 shirley杨则忙着整理文物修复工具,她将丝织品加固剂、瓷器修复胶水、软毛刷等工具分类打包,还特意准备了几卷无酸纸,用于存放文书残片:“南宋的丝织品和文书都非常脆弱,必须用专业的工具和材料处理,一点都不能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