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1章 天墓无极(46)(第3页)
这天晚上,我们在洛阳一家客栈整理资料时,手中的兽骨册突然自动翻开,最后一页的文明脉络图上,除了我们已经去过的地方,还出现了一个新的红点——位于台湾省台南市的“安平古堡”。红点旁写着一行小字:“两岸同源,文明共脉。”
陈九爷看着地图,眼中泛起泪光:“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夏文明在台湾也有着深厚的根基。咱们得去安平古堡,找到那里的秘藏,证明两岸文明同根同源。”
我们立刻收拾行李,准备前往台湾。坐在前往厦门的高铁上,窗外的风景不断后退,从河南的平原到福建的丘陵,每一处都充满了华夏文明的印记。我知道,安平古堡作为台湾最古老的城堡之一,一定藏着与大陆文明一脉相承的秘藏,而我们的使命,就是找到这份秘藏,见证两岸文明的同源共脉。
抵达厦门后,我们乘船前往台湾台南。安平古堡位于台南市安平区,是荷兰殖民者当年修建的“热兰遮城”遗址,后来成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办公场所,见证了两岸关系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联系了安平古堡文物管理所,所长林先生听说我们的来意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古堡内有一处‘郑成功纪念馆’,馆内收藏了许多郑成功时期的文物,其中一件‘郑成功手札’,或许就是你们要找的秘藏。”
郑成功纪念馆位于古堡的西侧,手札被存放在特制的玻璃展柜中,上面用毛笔写着工整的楷书,记录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治理计划,其中提到“台湾与大陆同属华夏,文化同源,当共同守护文明遗产”。手札的末尾,还画着一幅“两岸山河图”,将台湾岛与大陆的山川河流连接在一起,象征着两岸不可分割的联系。
“这封手札是两岸文明同源的重要证据!”林先生激动地说,“郑成功当年收复台湾,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文化上的传承,他将大陆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带到台湾,促进了两岸文化的融合发展。”
在林先生的带领下,我们还在古堡的地下发现了一处隐蔽的地窖,地窖内藏着一批清代的“两岸贸易文书”,记录了台湾与福建、广东等地的商业往来,其中包括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的交易记录,证明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离开安平古堡时,林先生送给我们一本《安平古堡史话》:“希望你们能将这本书带回大陆,让更多人了解台湾的历史,了解两岸文明的深厚渊源。”
我们拿着《安平古堡史话》,站在安平古堡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的台湾海峡,心中充满了感动。从大陆到台湾,从良渚到安平,华夏文明的火种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从未中断。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共同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明遗产,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分割的。
手中的兽骨册此时又自动翻开,文明脉络图上的红点全部亮起,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华夏文明地图。我知道,我们的旅程还没有结束,华夏大地上还有无数的文明遗产等待着被发现、被守护,而我们的使命,就是继续前行,将华夏文明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这份跨越五千年的文明瑰宝。
安平古堡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城墙上斑驳的砖石。我们握着《安平古堡史话》与郑成功手札的复刻本,站在“两岸山河图”的展板前,手中的兽骨册突然微微震动,最后一页的文明脉络图上,所有红点同时亮起,连缀成一道完整的光带,如同一条跨越山海的文明纽带。陈九爷指尖划过光带,轻声感叹:“从良渚到台南,从敦煌到西藏,这光带就是华夏文明的血脉,无论隔着多少江河湖海,始终紧紧相连。”
离开安平古堡前,林先生又交给我们一个木盒,里面装着几片台湾少数民族的贝叶经:“这是排湾族的古老经文,记录着他们的创世传说。你看经文中的‘天地共生’理念,与大陆的‘天人合一’思想一脉相承,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展开贝叶经,泛黄的叶片上用炭笔绘制的图案,竟与良渚神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有着微妙的相似,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两岸文明的同源之根。
返程途中,兽骨册的光带始终未灭,最终指向了广东潮州。这座被誉为“岭海名邦”的古城,既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融合了海洋文明的独特活力。我们抵达时,恰逢潮州大锣鼓表演,铿锵的鼓声与悠扬的唢呐声交织,引得街边行人纷纷驻足。当地非遗传承人陈师傅见我们手持贝叶经,热情地迎上来:“你们是来寻‘潮绣秘藏’的吧?我爷爷曾说,潮州开元寺的藏经阁里,藏着一幅清代的‘百鸟朝凤’潮绣,上面绣着的纹样,藏着潮汕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关联。”
我们跟着陈师傅来到开元寺,这座唐代古刹的藏经阁古朴庄重,阁内珍藏着数千卷古籍与文物。在住持的指引下,我们在藏经阁的顶层找到了一个紫檀木匣,匣内铺着红色绒布,静静躺着一幅长约三米的潮绣。展开绣品,金线绣制的凤凰昂首立于梧桐树上,百鸟环绕其间,每一根丝线都细腻入微,连鸟羽的纹路都清晰可见。更令人惊叹的是,凤凰的尾羽上绣着的云纹,与敦煌壁画上的飞天云纹、故宫龙椅上的缠枝云纹如出一辙。
“这幅‘百鸟朝凤’是潮绣的巅峰之作,”陈师傅轻抚绣品,“当年绣制它的匠人,特意融入了中原的云纹、蜀锦的配色、苏绣的针法,既保留了潮汕文化的特色,又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融合之美。你再看凤凰脚下的梧桐叶,每片叶子上都绣着一个汉字,连起来是‘华夏同根,文化同源’。”我们凑近细看,果然在梧桐叶的脉络间发现了细小的汉字,历经百年,丝线虽有些褪色,但字迹依旧清晰可辨。
在潮州的日子里,我们跟着陈师傅学习潮绣的基本针法,还走访了广济桥、韩文公祠等文化遗址。在广济桥的桥墩下,我们发现了一块明代的“修桥碑记”,碑文中记载着潮汕百姓与中原工匠共同修建广济桥的故事,字里行间满是两岸人民携手共建文明的情谊。离开潮州前,陈师傅送给我们一幅亲手绣制的“双凤和鸣”小品:“希望你们带着这幅绣品,继续传递华夏文明的融合之美。”
兽骨册的光带再次指引我们前行,这次的方向是广西桂林。漓江两岸的青山如黛,竹筏在碧波上缓缓划过,渔翁的蓑衣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当地文化学者李教授在码头迎接我们,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桂林石刻集》:“你们要找的秘藏,藏在独秀峰的摩崖石刻里。那里有一处宋代的‘太平岩记’,石刻末尾刻着一段无人能解的符号,或许与你们手中的兽骨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