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3章 天墓无极(48)(第2页)
“幽灵”穿着一身黑色西装,脸上戴着墨镜,看不出表情:“我找了这些文物十几年,今天终于得手了。华夏文明的瑰宝,就该属于有能力保护它们的人,而不是你们这些守着老古董的人。”
“你错了,”陈九爷站出来,目光坚定,“这些文物不是谁的私有财产,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财富,是我们的根和魂。你想把它们卖到国外,绝不可能!”
青禾悄悄绕到“幽灵”的身后,青铜钥匙在手中转动,准备随时行动。周明远则将一块甲骨藏在身后,准备在关键时刻反击。王承彦则用竹笔在甲骨上快速书写,似乎在激活某种能量。
“敬酒不吃吃罚酒!”“幽灵”大怒,举起枪对准我们。就在这时,王承彦突然将手中的甲骨扔向“幽灵”,甲骨上的文字在灯光下泛起红光,“幽灵”的枪突然失灵,无法开火。青禾趁机冲上去,用青铜钥匙打掉他手中的枪,王警官带领的警员也冲了进来,将走私团伙全部制服。
“甲骨上的文字记载着商代的‘镇邪’咒语,能干扰金属器物的功能,”王承彦解释道,“幸好我们之前解读出了这段文字,不然今天还真不好对付他们。”
我们将甲骨和青铜鼎交给殷墟博物馆,张教授送给我们一套《殷墟甲骨文合集》:“这些甲骨文的解读还需要时间,但有了你们找到的秦代篆书碑,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甲骨文的演变,揭开更多商代历史的秘密。”
我们握着《殷墟甲骨文合集》,站在殷墟的宫殿遗址前,看着远处的洹河,心中明白,华夏文明的脉络从商代的甲骨文到秦代的篆书,再到后世的各种文字,从未中断。兽骨册的光带此时又指向了新的方向,这次落在四川三星堆,标注着“三星堆秘藏,青铜神树显文明之源”。我们知道,新的旅程又要开始了,三星堆的青铜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守护。
从殷墟出发前往三星堆的路上,车窗外的景色从华北平原的麦田渐渐变成川蜀盆地的丘陵,手中的兽骨册始终泛着淡淡的青绿光泽,文明脉络图上指向三星堆的光带越来越亮,甚至能隐约看到光带中浮现出青铜神树的轮廓。陈九爷靠在副驾驶座上,翻着张教授赠予的《殷墟甲骨文合集》,指尖在“蜀”字的甲骨拓片上停顿:“没想到商代的甲骨文里就有‘蜀’的记载,看来古蜀文明和中原文明早就有联系。这次去三星堆,说不定能找到两者更深层的关联。”
青禾把玩着青铜钥匙,钥匙表面映出窗外的青山,突然泛起一层青铜色的光晕:“之前在秦代篆书碑和甲骨文残片上,钥匙都有感应,这次到了三星堆,说不定能和青铜神树产生共鸣。我总觉得,这把钥匙和古蜀文明的青铜器物有着某种渊源。”
周明远坐在后排,正用放大镜观察一块从龙泉窑带来的瓷片,瓷片边缘的釉色竟与兽骨册上的青绿光泽隐隐呼应:“瓷器的釉料里含有天然的矿物质,而三星堆的青铜里也有类似的成分,说不定都是华夏文明‘地脉’的体现。到了三星堆,我得好好研究下青铜神树的材质。”
王承彦则握着那支蘸过兰亭墨的竹笔,笔尖偶尔会渗出一滴墨汁,在纸上晕开的形状竟与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剪影相似:“这支笔能感应古文字的能量,三星堆的青铜器物上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但纹饰里肯定藏着古蜀人的‘语言’,或许笔能帮我们解读。”
经过两天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刚到博物馆门口,就看到一位穿着科研服的中年人在等候,他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首席研究员吴彬,手里捧着一个青铜面具的复制品:“你们可算来了!最近我们在新发现的8号祭祀坑附近探测到异常能量波动,仪器显示祭祀坑周围总有不明身份的人徘徊,我们怀疑是走私组织的余党。”
跟着吴彬走进博物馆的考古工作区,8号祭祀坑被厚厚的防护棚覆盖,棚内的探方里已经清理出一些青铜残片,残片上的云雷纹与我们在殷墟看到的商代纹饰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吴彬指着探方中央:“根据探测数据,青铜神树就藏在地下五米处,周围有复杂的祭祀遗迹,还有可能存在机关——我们在探方边缘发现了一些碳化的绳索和青铜钉,像是用来触发陷阱的装置。”
我拿出兽骨册,册页上的光带直接指向探方中央,青绿光泽透过书页,在地面上投射出青铜神树的完整轮廓。王承彦立刻拿出竹笔,笔尖刚靠近地面,就发出一阵轻微的嗡鸣,墨汁在笔尖凝结成一个小小的“木”字形状:“笔在感应青铜神树的能量,‘木’字说明神树的核心与‘木脉’相关,可能需要用与植物相关的器物来激活机关。”
周明远从背包里取出一片从良渚古城带来的玉琮残片,残片上的神人兽面纹与青铜残片的纹饰重叠时,突然泛起绿光:“良渚的玉琮与天地沟通,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也有‘通天神木’的寓意,两者或许能相互感应。我们可以用玉琮残片作为引导,找到机关的关键。”
青禾则握着青铜钥匙,走到探方边缘的青铜钉旁,钥匙与青铜钉接触的瞬间,青铜钉突然发出一阵清脆的响声,周围的地面浮现出一圈淡淡的纹路,纹路组成一个复杂的“巫”字形状:“这是古蜀人的祭祀符号,‘巫’字代表祭祀者,说明需要有人站在纹路中央,模拟古蜀人的祭祀仪式才能打开机关。”
我们按照线索分工:王承彦站在“巫”字纹路中央,手持竹笔,模拟古蜀祭司的姿态;周明远将玉琮残片放在青铜钉上,作为能量引导;青禾用青铜钥匙触碰青铜钉,触发仪式;我和陈九爷、吴彬则在周围警戒,防止走私组织突然袭击。
当青禾的青铜钥匙再次触碰青铜钉时,探方中央的地面突然开始震动,青铜残片纷纷向中央聚拢,形成一个圆形的祭坛。王承彦手中的竹笔自动在地面上书写,墨汁画出的纹路与祭坛的青铜纹饰完美融合,随着最后一笔落下,祭坛缓缓向两侧打开,露出一个深约五米的方形坑洞,坑洞内矗立着一棵高达三米的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由三段组成,树干上缠绕着青铜龙纹,树枝上栖息着青铜鸟,树顶有一个圆形的太阳形装饰,通体泛着青绿的铜锈,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工艺。吴彬激动得声音发颤:“这是完整的青铜神树!比之前发现的1号神树还要完整,树身上的纹饰可能记录着古蜀人的宇宙观!”
我们沿着临时搭建的梯子下到坑洞,近距离观察青铜神树。树干的底部有一个隐蔽的暗格,暗格上刻着与良渚玉琮相似的神人兽面纹。周明远用玉琮残片嵌入暗格,暗格缓缓打开,里面放着一卷用青铜片制成的“册”,青铜片上刻着复杂的纹饰,像是古蜀人的文字。
王承彦用竹笔蘸取兰亭墨,轻轻涂抹在青铜片上,纹饰突然变得清晰,竟能辨认出一些与甲骨文相似的符号:“你们看这个符号,像甲骨文的‘日’,旁边这个像‘月’,还有这个像‘山’——古蜀文字和甲骨文虽然形态不同,但记录的事物是相通的,说明两者同源。”
就在我们研究青铜片时,坑洞上方突然传来枪声,吴彬的助手匆匆跑来:“不好了!走私组织的人来了,他们带着武器,已经控制了博物馆的大门!”我们立刻爬上坑洞,只见十几个穿着黑色衣服的人举着枪,正对着考古人员,为首的是一个脸上带着刀疤的男人,正是之前在兰亭逃脱的走私团伙头目之一。
“把青铜神树和青铜册交出来,不然我就杀了他们!”刀疤脸用枪指着吴彬的助手,恶狠狠地说。陈九爷悄悄从背包里取出一块瓷片,准备随时反击:“你们以为能带走文物?这里已经被警方包围了,识相的就放下武器投降!”
刀疤脸显然不信,刚要扣动扳机,青禾突然从侧面冲出,青铜钥匙化作短剑,打掉他手中的枪。周明远则将手中的玉琮残片掷出,精准地砸中另一个走私犯的手腕。王承彦手持竹笔,笔尖的墨汁在空气中画出一道弧线,竟形成一道淡淡的屏障,挡住了走私犯的攻击。
我和陈九爷趁机冲向博物馆的后门,通知埋伏在附近的王警官。没过多久,警笛声从远处传来,刀疤脸的手下见状纷纷逃窜,却被警员一一制服。刀疤脸想要趁乱钻进祭祀坑,抢夺青铜册,却被青禾用青铜钥匙抵住喉咙:“这次你跑不掉了。”
清理现场时,我们在刀疤脸的背包里发现了一张加密的卫星地图,地图上标注着三星堆、良渚、殷墟、二里头等多处文明遗址,每个遗址旁都有一个红色的叉号,只有三星堆和二里头的叉号还未标记——显然走私组织的计划是破坏这些文明遗址,抢夺核心文物。“他们的背后肯定还有更大的势力,”王警官看着地图,脸色凝重,“二里头遗址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很可能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我们将青铜神树和青铜册交给三星堆博物馆,吴彬带领团队对青铜册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上面的纹饰不仅记录了古蜀人的祭祀活动,还提到了“大禹治水”“夏启建夏”等中原传说,进一步证明了古蜀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彬送给我们一套《三星堆青铜纹饰图谱》:“这些图谱能帮你们解读其他古蜀文物的纹饰,二里头遗址也发现过类似的青铜纹饰,说不定能用到。”
离开三星堆前,王承彦用竹笔在青铜神树的树干上轻轻点了一下,墨汁在树干上晕开,竟与纹饰融合成一个“华”字:“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同属华夏,这个‘华’字就是最好的证明。以后我们不仅要守护文物,更要让更多人知道华夏文明的多元与一体。”
我们握着《三星堆青铜纹饰图谱》,站在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展厅前,看着那些造型奇特的面具,心中明白,每一处文明遗址都是华夏文明的拼图,从良渚的玉琮到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从殷墟的甲骨文到二里头的玉核,这些拼图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璀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