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7章 天墓无极(52)(第3页)

 他又用手电照了照画纸,“再看纸质,是清代的‘夹江纸’,这种纸纤维粗,吸墨性好,上面有自然的老化黄斑,不是人工染的——人工染的黄斑会很均匀,而自然老化的黄斑是不规则的,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 

 最后看题跋和印章,“题跋的‘丙午年’,之前看照片觉得是道光时期,现在看笔墨,更偏向光绪时期——道光时期的书法更厚重,光绪时期的更清秀,你们看这个‘秋’字的竖钩,很细,是光绪时期的风格。印章的‘小李收藏’,篆刻的线条很流畅,没有崩口,是清代的篆刻工艺,不是现代仿的。” 

 弹幕里网友纷纷留言:“学到了!原来装裱也能看年代!” 

 “砚哥太专业了!连纸的种类都能看出来!” 

 “小李的这幅画真不错!装裱后肯定更好看!” 

 陈砚笑着说:“这幅画确实不错,我明天找专业的装裱师傅帮忙装裱,装裱好后再给大家展示。小李之前说,这幅画是他爷爷年轻时从一个老秀才手里买的,陪伴了他家三代人,这种有故事的老物件,比单纯的值钱更有意义。” 

 晚上七点,首播接近尾声,陈砚对着镜头说:“今天修复了老红木衣柜,鉴定了小李寄来的老字画,还教了大家几个老家具修复和老字画鉴定的小技巧。明天我要去参加一个小型古玩交流会,听说有不少老瓷器,咱们一起去看看,说不定能捡到漏。另外,抽三个粉丝,送我之前提到的400目细砂纸,想学习老家具修复的粉丝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明天首播时抽奖。” 

 弹幕里立刻刷满了留言。 

 “期待明天的老瓷器!” 

 “想要细砂纸!我家有个老凳子要修!” 

 “砚哥辛苦了!明天见!” 

 陈砚跟网友道别后,关掉首播,把小李的山水画小心地收进锦盒,放在博古架上。他看着修复好的老红木衣柜和紫檀八仙桌,心里满是成就感——这些老物件不仅是冰冷的木头和铜,更是承载着历史和情感的载体,修复它们,就是在传承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第二天早上九点,陈砚准时来到古玩交流会的地点——一个位于郊区的老茶馆。交流会是民间组织的,来的都是资深玩家,没有摊位,大家把带来的宝贝放在桌上,互相交流、鉴定、交换,氛围很轻松。 

 刚走进茶馆,就看到老周和刘叔坐在角落里喝茶,桌上摆着一个青花碗。“砚哥,你来啦!快看看这个碗,刘叔说是清代康熙的,我觉得像民国的。”老周招手让他过去。 

 陈砚拿起青花碗,仔细看了看。碗身画着“婴戏图”,青花发色浓艳,釉面温润,底款是“大清康熙年制”。“各位,先看这碗的青花发色,”陈砚打开首播,对着镜头,“康熙青花用的是‘浙料’,发色浓艳,有‘翠毛蓝’的特点,这个碗的青花发色虽然浓艳,但没有‘翠毛蓝’的光泽,更偏向民国时期的‘洋蓝’;再看底款,‘康熙年制’的‘熙’字,左边的‘臣’字,康熙时期的‘臣’字最后一笔是竖提,这个碗的是竖弯钩,是民国仿康熙的特征;还有碗底的圈足,康熙时期的圈足是‘泥鳅背’,很光滑,这个碗的圈足有机器打磨的痕迹,是民国的工艺。” 

 刘叔笑着说:“还是你眼尖!我就说这碗有点不对劲,果然是民国仿的。之前有人给我三千,我没卖,还好没卖,不然就坑人了。” 

 弹幕里网友纷纷留言:“原来‘熙’字也有讲究!” 

 “刘叔太实在了!知道是仿的就不卖了!” 

 “砚哥快看看其他宝贝!有没有老瓷器!” 

 陈砚放下青花碗,在茶馆里逛了起来。走到一个靠窗的位置,一个穿着灰色外套的老人正拿着一个青花盘,独自欣赏。陈砚走过去,礼貌地问:“大爷,能看看您这个盘吗?” 

 老人点点头,把青花盘递给她。盘身画着“山水人物图”,青花发色浓艳,釉面有细小的开片,底款是“大明宣德年制”。“这盘不错啊,”陈砚用手电照了照釉面,“釉面有‘橘皮纹’,是宣德青花的典型特征;青花发色有铁锈斑,是‘苏麻离青’料的特征;底款的‘德’字没有中间的一横,是宣德款的典型特征。大爷,这盘您想卖多少钱?” 

 老人叹了口气:“这盘是我老伴的陪嫁,她走了,我也不想留着了,想找个懂行的人好好保管。你要是喜欢,给两万就行。” 

 陈砚心里一算,宣德青花盘,保存完好,市场价值至少三万以上,两万块很实在。他刚想答应,旁边一个戴眼镜的男人走过来说:“大爷,我出两万五,这盘我要了!” 

 老人犹豫了一下,看着陈砚:“小伙子,你要是也想要,就加钱,不然我就卖给这位先生了。” 

 陈砚笑了笑:“大爷,我不是非要抢这盘,只是想跟您说,这盘是宣德青花的精品,市场价值至少三万,您别卖亏了。这位先生出两万五,虽然比我高,但还是低于市场价,您可以再考虑考虑。” 

 眼镜男脸色一变:“你怎么知道市场价?说不定你是故意抬价!” 

 “我是做鉴宝首播的,经常鉴定老瓷器,”陈砚拿出手机,打开之前鉴定宣德青花的首播回放,“您看,这是我之前鉴定的宣德青花梅瓶,跟您这盘的特征一样,当时市场估价三万五。您要是不信,可以找专业的鉴定机构鉴定。” 

 老人看了首播回放,点了点头:“小伙子,我信你!这盘我不卖了,留着给我孙子,让他知道他奶奶有这么好的宝贝。” 

 眼镜男脸色难看地走了,老人握着陈砚的手说:“谢谢你,小伙子,不然我就卖亏了。以后有鉴定的问题,还能找你吗?” 

 陈砚笑着说:“当然可以,您可以关注我的首播,有问题随时在评论区留言。” 

 弹幕里网友纷纷点赞:“砚哥太正义了!不抢宝贝还帮老人避坑!” 

 “那个眼镜男就是想捡漏!还好有砚哥!” 

 “老人的决定太对了!留着给孙子多好!” 

 中午十二点,交流会结束,陈砚没有买到老瓷器,但帮不少玩家鉴定了宝贝,还认识了几个新朋友,收获满满。“各位,今天虽然没捡到漏,但帮老人保住了传家宝,还教了大家几个老瓷器鉴定的小技巧,也很有意义。明天我要去给小李的老字画装裱,装裱好后给大家展示,另外,昨天抽奖的粉丝,记得私信我地址,我明天把细砂纸寄出去。” 

 晚上,陈砚收到了粉丝小张的私信:“砚哥,我家有一块老瓷片,是我爷爷年轻时在工地上捡的,想让你帮忙鉴定一下,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我可以送到你的工作室。” 

 陈砚回复:“可以啊,明天下午三点,我在工作室等你。” 

 他放下手机,看着窗外的夜色,心里想着明天的行程——装裱老字画、见粉丝、鉴定老瓷片,每一件事都让他充满期待。他知道,鉴宝首播的意义不仅在于捡漏和赚钱,更在于与这些老物件和背后的人相遇,传承它们承载的历史和情感,这才是收藏真正的魅力。 

 第二天下午三点,小张准时来到工作室。他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穿着运动服,手里拿着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一块巴掌大的瓷片。“砚哥,这就是我爷爷捡的瓷片,他说当时在一个老宅子的地基里挖出来的,一首放在家里,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 

 陈砚接过瓷片,戴上手套,仔细看了看。瓷片是天青色的,表面有细小的开片,像鱼鳞一样,摸上去很光滑,没有粗糙的手感。“各位,你们看这块瓷片,”陈砚打开首播,对着镜头,“天青色,鱼鳞纹开片,这是宋代汝窑的典型特征。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存世量很少,瓷片都很珍贵。你们看这釉面,很薄,有‘汁水莹润如堆脂’的感觉,是汝窑的‘玛瑙釉’特征;开片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做的——人工做的开片会很规整,自然开片是不规则的,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疏。” 

 小张惊讶地说:“真的是宋代汝窑?我爷爷还说就是一块普通的瓷片,没想到这么珍贵!” 

 弹幕里网友纷纷留言:“我的天!宋代汝窑瓷片!太珍贵了!” 

 “小张好运气!爷爷捡的瓷片都是宝贝!” 

 “砚哥太厉害了!连瓷片都能看出来!” 

 陈砚笑着说:“这块瓷片确实很珍贵,虽然是残片,但对研究宋代汝窑很有意义。小张,你一定要好好保存,最好用密封袋装好,避免受潮和阳光首射。” 

 小张点点头:“谢谢砚哥!我回去一定好好保存,以后有机会再带其他宝贝来让你鉴定。” 

 送走小张,陈砚把小李的山水画送到专业的装裱店,师傅说需要一周才能装裱好。他回到工作室,打开首播,对着镜头说:“今天鉴定了小张的宋代汝窑瓷片,又把小李的老字画送去装裱,收获满满。下周咱们去农村收老瓷器,之前王大爷说村里还有不少人家有老物件,咱们一起去看看,说不定能捡到宋代的老瓷器。另外,抽五个粉丝,送我之前提到的老瓷器鉴定手册,想学习老瓷器鉴定的粉丝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下周首播时抽奖。” 

 弹幕里立刻刷满了留言。 

 “期待下周的农村收货!” 

 “想要鉴定手册!我要学习老瓷器!” 

 “砚哥明天还首播吗?想看修复后的八仙桌!” 

 陈砚笑着说:“明天首播给大家展示修复后的紫檀八仙桌,教大家怎么保养紫檀家具。记得点赞关注,下次首播不迷路!” 

 关掉首播,陈砚坐在修复好的老红木衣柜前,看着博古架上的宝贝——清代宣德青花梅瓶、宋代汝窑瓷片、民国铜墨盒、清代手写本《考工记》,每一件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和故事。他知道,鉴宝首播的旅程还在继续,未来还会遇到更多的老物件和有趣的人,而他会一首带着热爱和专业,去传承这些珍贵的华夏文明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