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1章 天墓无极(136)

太平洋中部的晨光穿透云层,洒在“探索者号”科考船的甲板上。冷锋凭栏而立,手中的加密电报已经被反复翻阅,纸张边缘微微起皱——电报附件中的文物照片里,一块黑色玄武岩上刻着的螺旋符文,与昆仑星象殿的星轨符如出一辙,只是符文末端多了三道代表海浪的刻痕,显然是昆仑文明与海洋环境融合的痕迹。

“冷队,还有两小时抵达目标海域。”陈曦拿着卫星地图走来,指尖在屏幕上圈出一座椭圆形的无人岛,“这座岛被当地渔民称为‘黑礁岛’,面积约五平方公里,岛上没有常住居民,但有传说称岛上藏着‘海神的宝藏’,渔民很少靠近。”

冷锋接过地图,目光落在岛屿西侧的海湾处——那里标注着一片浅滩,退潮时会露出礁石群,与海外仙山的登岛通道极为相似。“赵雷,让侦查小队做好登岛准备,携带水下探测设备,重点排查浅滩下的地质结构;张岚,你和考古队员再核对一遍玄武岩符文的资料,看看能不能找到破解可能存在的机关的线索。”

两小时后,科考船在黑礁岛附近的海域下锚。无人机率先升空,传回的画面显示,岛上覆盖着热带丛林,中部有一座海拔约两百米的小山,山脚下隐约能看到人工堆砌的石墙;西侧浅滩上的礁石群排列整齐,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礁石缝隙中生长着墨绿色的海藻,在海浪中轻轻摇曳。

“浅滩下没有发现暗礁,水深约两米,适合冲锋舟停靠。”赵雷通过对讲机汇报,同时带领侦查小队乘坐冲锋舟向浅滩驶去。冲锋舟在清澈的海水中穿行,能清晰看到水下彩色的珊瑚和游动的鱼群,丝毫没有危险的迹象。

抵达浅滩后,队员们跳下冲锋舟,踩着没过脚踝的海水登上岛屿。张岚立刻拿出符文探测仪,对着礁石群进行扫描——仪器屏幕上显示出强烈的能量波动,礁石表面的海藻下,隐藏着与玄武岩上相同的螺旋符文。“这些礁石是‘海脉符’的载体,组成了保护岛屿核心区域的‘潮汐阵’。”张岚蹲下身,用小刀轻轻刮去海藻,“符文会根据潮汐的变化调整能量,涨潮时会释放电流,击退靠近的生物;退潮时则处于休眠状态,是进入核心区域的最佳时机。”

赵雷看了眼手表,距离退潮还有一小时。“所有人在浅滩附近建立临时防御阵地,等待退潮;陈曦,用无人机对岛上的丛林进行全面侦查,标记出石墙和可能存在的通道入口。”

无人机深入丛林侦查,发现山脚下的石墙长达一百多米,高约三米,中间有一道紧闭的石门,石门上刻着巨大的螺旋符文,符文中央有一个圆形凹槽,与昆仑镜的尺寸完全吻合。“石门后面应该就是岛屿的核心区域!”陈曦兴奋地大喊,同时将石门的画面传回科考船。

退潮的时间逐渐临近,浅滩上的海水慢慢退去,礁石群完全露出水面,“海脉符”的能量波动逐渐减弱,最终趋于平稳。“潮汐阵已经休眠,可以向石门进发!”张岚对着对讲机大喊,队员们立刻收拾装备,沿着丛林中的小路向石墙方向前进。

丛林中的温度高达三十多摄氏度,空气潮湿闷热,队员们的额头上布满了汗水,衣服很快就被浸湿。沿途的树木上缠绕着粗壮的藤蔓,藤蔓上长着尖锐的刺,稍不注意就会被划伤。赵雷用砍刀在前方开路,队员们紧随其后,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虽然无人机没有发现大型野生动物,但热带丛林中潜藏着各种有毒昆虫和蛇类,必须格外小心。

经过半小时的艰难跋涉,队员们终于抵达石墙前。石门上的螺旋符文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中央的圆形凹槽仿佛在等待着昆仑镜的嵌入。张岚用探测仪对石门进行全面扫描,确认没有隐藏的机关后,向冷锋点了点头。

冷锋从背包中取出昆仑镜,小心翼翼地将其嵌入凹槽。当昆仑镜与石门完全贴合的瞬间,符文突然亮起,发出蓝色的光芒,石门发出“轰隆”的闷响,缓缓向两侧打开。石门后面是一条通往山体内部的通道,通道内凉爽干燥,墙壁上镶嵌着发光的贝壳,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队员们沿着通道前进,通道尽头是一个巨大的溶洞,溶洞中央有一个圆形的水池,水池中盛满了淡蓝色的液体,与神脉液极为相似,但颜色更浅,散发着淡淡的海腥味。水池周围的石壁上,绘制着精美的壁画,记录着昆仑先民渡海来到黑礁岛、建立据点、与海洋共生的场景。

“这是‘海脉液’!”李教授激动地说,他小心翼翼地从水池中取出少量液体,装入密封容器,“古卷中提到过‘海脉’,是昆仑神脉系统在海洋中的延伸,海脉液就是海脉的能量载体,与陆地上的神脉液相互补充,共同维持地球的地质平衡。”

张岚用检测设备对海脉液进行分析,发现其分子结构与神脉液相似,但含有一种独特的“海洋微量元素”,这种元素能增强能量的稳定性,使海脉的能量传输范围更远。“如果能将海脉液与神脉液混合,就能进一步优化神脉系统的能量传输效率,甚至能影响全球的地质稳定。”

队员们继续在溶洞内勘察,发现水池中央有一座石坛,石坛上摆放着一个青铜匣子,匣子上刻着与壁画相同的图案。冷锋小心翼翼地打开匣子,里面存放着一卷用兽皮制成的古卷,古卷上用朱砂绘制着一幅完整的“全球海脉分布图”,标注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十八处海脉节点,黑礁岛正是其中之一。

“这太不可思议了!”李教授捧着古卷,手都在微微颤抖,“昆仑先民不仅掌握了陆地上的神脉系统,还发现了海洋中的海脉,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球的能量网络,这对研究古代文明的科技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就在队员们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溶洞突然剧烈摇晃,顶部的岩石开始坠落,水池中的海脉液泛起巨大的涟漪。“不好!海底发生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地质学家大喊,所有人立刻向通道口撤离。

当队员们冲出石门时,远处的海面上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海浪,正在快速向岛屿逼近。“立刻返回科考船!”冷锋大喊,队员们沿着丛林中的小路快速向浅滩跑去,沿途的树木不断倒塌,石块从山坡上滚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抵达浅滩后,队员们迅速登上冲锋舟,向科考船驶去。此时,海啸已经抵达岛屿附近,巨大的海浪将冲锋舟掀得上下颠簸,队员们紧紧抓住船舷,与海浪展开殊死搏斗。经过半小时的艰难航行,冲锋舟终于抵达科考船,队员们被拉上甲板,安全脱险。

站在科考船的甲板上,队员们看着黑礁岛被海啸淹没,心中满是感慨。虽然黑礁岛的核心区域可能已经被摧毁,但他们成功获取了海脉液样本和全球海脉分布图,为研究全球神脉-海脉系统提供了关键线索。

返回基地后,队员们立刻对海脉液样本进行深入研究,与神脉液混合后进行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混合后的液体能量稳定性大幅提升,传输范围扩大了三倍,能够有效调节全球的地质能量,减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知这一重大发现后,立刻召开全球会议,成立了“全球神脉-海脉保护联盟”,由中国牵头,联合各国的科研机构和文物保护组织,共同开展全球海脉节点的勘察和保护工作。冷锋和他的队员们被任命为联盟的核心成员,负责协调全球范围内的探索和保护行动。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冷锋带领队员们先后前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脉节点,进行勘察和保护。他们在大西洋的一座无人岛上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海脉核心区域,获取了大量的海脉液样本;在印度洋的一处海底峡谷中,发现了昆仑先民建造的水下建筑,证明了古代文明的水下施工技术;在北冰洋的冰盖下,找到了被冻结的海脉节点,为研究全球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全球神脉-海脉系统的研究不断深入,人类逐渐掌握了调节地质能量的方法,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大幅降低,全球生态环境得到显着改善。昆仑文明的科技成果,正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冷锋站在昆仑山脉的神宫遗址前,手中拿着全球海脉分布图,看着远处的雪山和蓝天,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从最初的守陵者小队,到如今的全球保护联盟核心,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守护文明、造福人类的目标。

此时,通讯兵走来,递过一份新的检测报告:“冷队,总部传来消息,在南极大陆的冰盖下发现了异常的能量波动,与海脉节点的能量特征相似,推测是一处未被发现的海脉节点,可能藏着昆仑文明的终极秘密。”

冷锋接过报告,看着上面的能量数据和卫星图像,眼中闪过期待的光芒。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他们将向着南极大陆进发,去探索昆仑文明最后的秘密,为人类的未来书写新的篇章。

南极大陆的冰盖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雪龙2号”科考船破开浮冰,缓缓停靠在普里兹湾的临时锚地。甲板上,冷锋穿着厚重的极地防寒服,手中的卫星地图标注着南极冰盖下的异常能量区域——距离锚地约八十公里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冰盖,那里的冰层厚度超过两千米,地质雷达显示冰盖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空腔,能量波动与黑礁岛的海脉节点完全一致。

“冷队,南极的极夜还有一周就要来临,我们必须在极夜前完成初步勘察,否则极夜期间的暴风雪和低温会让所有设备失效。”科考船船长拿着气象报告走来,语气中带着担忧,“未来三天是窗口期,之后会有持续的暴风雪,风速可能达到每秒四十米。”

冷锋点点头,对着队员们下达命令:“赵雷,你带领雪地摩托小队,携带轻便式地质雷达和破冰设备,明天一早出发前往能量区域,确认空腔的具体位置和冰层结构;李锐,你负责在锚地搭建临时基地,建立通讯中继站,确保与雪地摩托小队的信号畅通;张岚和李教授,整理海脉节点的资料,结合南极的地质特征,预判可能存在的机关和危险;陈曦,调试无人机和冰下机器人,为冰盖探测做好准备。”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赵雷带领五名队员乘坐三辆雪地摩托,朝着能量区域出发。雪地摩托在冰盖上疾驰,扬起的雪雾在身后形成长长的白色轨迹。南极的低温达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防寒服内的加热系统全力运转,才能勉强维持体温,队员们的呼吸在头盔内凝结成霜,视线时不时被冰盖表面的反光干扰。

行驶到中途时,天空突然阴沉下来,雪花开始飘落,风速逐渐增大。“冷队,我们遇到了小规模暴风雪,能见度不足十米,请求暂时停靠等待天气好转。”赵雷对着对讲机大喊,声音在风雪中断断续续。

冷锋立刻回复:“同意停靠,寻找避风的冰丘,检查设备状态,等待暴风雪减弱。”

队员们很快找到一处低矮的冰丘,将雪地摩托停在背风处,打开应急帐篷,躲在帐篷内躲避风雪。暴风雪持续了约两小时,待风雪减弱后,队员们继续出发,终于在傍晚时分抵达能量区域。

赵雷立刻架设地质雷达,开始对冰盖进行扫描。屏幕上显示的图像清晰地呈现出冰盖下的空腔——空腔呈椭圆形,长约五十米,宽约三十米,位于冰层下方两千两百米处,空腔中央有一个圆形的能量源,正是海脉节点的核心。“冷队,我们找到了空腔的位置,能量源稳定,没有发现异常。”

冷锋接到汇报后,立刻带领核心小队乘坐直升机前往能量区域。直升机在冰盖上降落,队员们快速搭建起临时探测站,将冰下机器人放入预先钻好的冰孔中。机器人携带高清摄像头和地质传感器,沿着冰孔缓缓向空腔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