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68章 发展规划(二十)

德国是煤制油技术的发源地,1913 年化学家贝吉乌斯发明的煤炭加氢液化法,揭开了人工合成燃油的序幕。这项技术需在 450-500c高温与 20.3-30.4mpa 高压(约 300-450 个大气压)下,将煤粉与催化剂混合加氢反应生成烃类产物,经分馏可得到高辛烷值航空汽油。

 1926 年法本公司买下专利后,在洛伊纳建成世界首座年产 10 万吨的直接液化厂,但初期成本高得惊人,生产一吨合成汽油的成本高达 200 reichsmark(帝国马克),竟是美国进口航空汽油(约 20 reichsmark / 吨)的 10 倍,商业化进程举步维艰。

 更棘手的是工艺稳定性问题,反应釜需承受极端压力,频繁出现密封失效与腐蚀泄漏,设备维护成本占总投入的 30% 以上。

 1933 年纳粹上台后,军备扩张带来的石油缺口迫使德国将煤制油纳入国家战略。当时德国本土石油年产量不足 100 万吨,80% 依赖进口,而罗马尼亚等附庸国的供应随时可能因战局波动中断。

 1936 年启动的四年计划明确要求煤制油产量扩大六倍,政府通过全额保障军方采购、价格兜底与低息贷款强力扶持,甚至直接接管法本公司的生产计划。

 到 1943 年,德国已在鲁尔、萨克森等煤炭富集区建成 18 套直接液化装置和 9 套间接液化装置,煤制油年产量达 560 万吨,占燃料供应的 57%,其中空军航空汽油 92% 来自煤制油,正是这些合成燃料支撑了德军在北非战场与苏德战场的初期攻势。

 但技术缺陷与战争破坏终致崩塌:合成油因含蜡量高,在零下 20c易凝固,1941 年莫斯科战役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 1500 辆坦克因燃油冻结瘫痪在雪原,错失进攻良机。

 1944 年盟军启动 “重油行动”,对洛伊纳、布伦瑞克等核心工厂展开 1200 架次轰炸,摧毁了 70% 的生产能力,年产量骤降至 390 万吨,1945 年仅剩 110 万吨,燃料断供成为加速纳粹覆灭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