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71章 给日本人带来的伪钞危机(二)(第3页)
与此同时,前线部队的官兵们也在不断向国内寄回资金:一部分是军方发放的战时薪水,另一部分则是他们在占领区搜刮的民间财富 —— 从金银首饰到古董字画,经过变卖后都转化为日元汇入国内亲属账户。
据日本银行的不完全统计,1941年上半年,前线官兵寄回的资金每月平均超过 3 亿日元,这些资金流入市场后,进一步刺激了消费需求。
更重要的是,为了支撑全面战争,日本政府早已开启大规模货币超发:1941 年的货币发行量较 1937 年增长了近 3 倍,大量新增货币涌入军工、军需采购领域,不可避免地推高了民生领域的物价。
在贺屋兴宣和结城丰太郎看来,战时经济本就伴随着物价波动,只要有掠夺来的物资兜底,这种上涨属于 “正常现象”,因此并未采取针对性调控措施,却不知这 20 亿假日元的混入,正悄然加剧着后续的经济隐患。
东京,大藏省办公楼的顶层办公室里。日本大藏大臣贺屋兴宣捏着一份刚送来的物价报表,眉头拧成了一道深沟。因为报表上的数字像扎眼的刺。
东京都内大米价格较上月上涨 7%,棉布价格涨了 9%,就连最基础的海盐,都悄无声息地贵了两成。
“结城君,你看看这个。” 贺屋兴宣把报表推到对面的结城丰太郎面前,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凝重,“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月物价上涨了,涨幅还在往上升。”
结城丰太郎拿起报表,镜片后的眼神渐渐沉了下来。作为日本银行的行长,他对货币流通的敏感度远超常人,报表上的曲线看似平缓,却藏着让他不安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