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第2页)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厚重的城门发出吱呀声响,似是不堪重负般缓缓开启。随着吱呀声,一道明黄身影在金吾卫的严密拱卫下缓步走出。皇帝头戴十二旒冕旒,身着绣着金龙的衮服,脚下踏着金丝绣云纹的皂靴,龙袍在风中翻飞,威仪自生。他身后跟着一众颤颤巍巍的大臣,有的脸色苍白,有的偷偷擦汗,还有的眼神游移不定,活脱脱一幅众生相。
赵玄见状,立刻翻身下马,“扑通”一声重重跪在地上,额头紧贴地面,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陛下!臣冒死起兵,只为清君侧、护社稷,绝无半点不臣之心!请陛下明察!”他身后的将士们见状,也齐刷刷地跪了下去,整齐的动作如同训练过无数次,“清君侧!护社稷!”的呼喊声震天动地。
李崇脸色煞白,却仍强撑着跪倒在地,声音颤抖却装出义愤填膺的样子:“陛下!赵玄拥兵自重,蓄意谋反,如今竟敢兵临城下,分明是要弑君篡位啊!请陛下为臣等做主!”说着,他偷偷瞥了眼皇帝,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皇帝缓步走到城墙边,冕旒下的眼神深邃莫测,他扫视着跪在地上的众人,最终将目光定格在赵玄身上,声音低沉而威严:“赵爱卿,空口无凭,你可有证据证明李崇谋反?”
赵玄闻言,小心翼翼地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双手高举过头顶:“陛下!此乃李崇与敌国勾结的铁证!为了获取这封密信,臣派去的暗探九死一生,还请陛下过目!”一名太监小跑着上前,接过密信呈给皇帝。
皇帝展开密信,越看脸色越沉,青筋在额头上突突直跳。信中字迹清晰,详细记载着李崇与敌国约定里应外合、瓜分国土的阴谋,还有李崇索要军饷、兵器的清单。看完信,皇帝怒不可遏,猛地将密信摔在地上,龙袍下的手指因愤怒而微微颤抖:“李崇!你还有何话说?!”
李崇见事情败露,眼中闪过一丝绝望和疯狂。他突然暴起,抽出腰间佩剑,大喊一声:“既然如此,那就鱼死网破!”便朝着皇帝冲去。说时迟那时快,赵玄一个箭步飞身而出,手中长剑如闪电般刺出。寒光闪过,李崇瞪大了眼睛,喉间发出“嗬嗬”的声音,手中的剑无力地坠落在地,身体也重重地倒在地上,鲜血瞬间染红了青砖。
皇帝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身体终于放松下来。他亲自上前,双手扶起赵玄,眼中满是欣慰:“赵爱卿护国有功,忠心可鉴!朕定当重重封赏!此次若不是你,朕险些被奸人蒙蔽,铸成大错!”
随着李崇伏诛,一场危及社稷的危机终于化解。长安城里,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街道上重新响起了叫卖声、欢笑声。而赵玄,因着此次护驾有功,不仅被加官进爵,在朝堂上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国之栋梁。长安城的夜空,也在这一场风波后,重新恢复了宁静祥和,唯有城墙上那未干的血迹,在月光下泛着暗红,诉说着刚刚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长安的深秋,晨雾裹挟着霜气漫过宫墙。当铜钟撞响第九声时,金銮殿内已是烛火通明。皇帝端坐在蟠龙宝座上,望着阶下跪拜的群臣,忽然觉得眼前这明黄的琉璃瓦、朱红的廊柱,都蒙着一层化不开的阴霾——这是李崇之乱平定后的第三个月,看似风平浪静的朝堂,实则暗潮涌动。
“有事早奏——”司礼太监尖细的嗓音划破寂静。就在这时,文渊阁大学士陈立突然越众而出,袍角扫过青砖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他双手捧着一卷奏章,指尖微微发抖,苍老的声音里带着刻意压低的颤音:“陛下!赵将军虽于危难之际护驾有功,但如今手握二十万精锐,在军中威望如日中天。臣恐长此以往,恐有尾大不掉之患啊!”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炸开了锅。武将们皱着眉头交头接耳,文官们则频频点头附和。陈立身后,几个平素与他交好的大臣更是连番进谏:“自古功高震主者,鲜有善终”“兵权旁落,实乃社稷大患”......此起彼伏的议论声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宝座上的皇帝层层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