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4章 大夏的条件上
“活路……满足……”,崇祯喃喃地重复着这两个词,脸上血色尽褪,身体微微摇晃了一下,不得不伸手扶住御案。
他一直以为,宗室是大明的根基,享受荣华富贵是天经地义。
他或许知道一些宗室生活不如意,却从未想过,在煌煌大明律法和祖制的禁锢下,他朱家的许多子孙,竟然过着如此猪狗不如的生活!而如今,反倒是那个要取代大明的“叛逆”,给了这些人一条生路?
这何其讽刺!又何其可悲!
一股巨大的无力感和荒谬感席卷了崇祯。
他为了这个江山,宵衣旰食,殚精竭虑,背负着亡国之君的骂名,而他的许多族人,却在旧制度的枷锁下无声地凋零。现在,打破这枷锁,给予他们新生的,却是他的敌人。
他缓缓坐倒在龙椅上,眼神空洞地望着殿顶的藻井,仿佛透过那精美的图案,看到了大明制度深处那吃人的本质,以及他自己无法挽回的、注定的败局。
暖阁内,再次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有孙传庭那番关于宗室悲惨命运的描述,如同幽灵般萦绕不散。
崇祯沉默了许久,那沉默仿佛有千钧之重,压得暖阁内的空气都几乎凝固。
烛火将他佝偻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摇曳不定,如同此刻他纷乱的心绪。
孙传庭和曹化淳屏息凝神,不敢打扰这位身心俱疲的帝王艰难的思考。
终于,崇祯抬起了头,目光似乎穿透了殿宇,望向了那不可知的未来,声音沙哑而低沉,问出了那个最关键、也最刺痛他帝王尊严的问题:
“伯雅,依你之见,那夏王对我大明,究竟是何态度?这天下,他欲如何处置?对我朱明宗室,又当如何?”。
他顿了顿,不待孙传庭回答,便自嘲般地剖析起现状,语气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清醒与绝望:“朕知道,大明已到了日暮西山之境”。
“若非大夏在南方牵制了部分流寇兵力,吸引了天下目光,单凭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恐怕早已……”。
崇祯这话说得真实,不过这与真实历史不同,当时纵然辽东糜烂,中原动荡,尚有江南财赋之地输血,朝廷尚能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