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学界福音(第3页)

 当晚,在妻子协助下,弗朗索瓦给周硕写了一封诚恳的长信。

 他用优雅的学术英语表达了敬佩之情,同时请教了几个关于四法在国际汉学研究中应用的问题。

 信中还详细描述了一个具体案例:某个《道德经》法译本中“道可道,非常道”的异文问题,不同版本在“常”字处有作“恒”、“常”、“长”之异,希望能用校勘四法来解决这个长期争议。

 并随信附上了他们整理的大量异文对照表和书影档案。

 ……

 这样的信件,如同雪片般飞向周硕的邮箱。

 有年轻学者忐忑地请教基础问题,也有资深教授以平等姿态探讨学术细节。

 特别让周硕印象深刻的是一封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邮件。

 着名汉学家李约瑟的研究助手在信中写道:“我们在整理李约瑟博士遗稿时,遇到了一些中国古代科技文献中的文字疑难。特别是《天工开物》中关于冶金技术的记载,各版本文字差异很大,校勘四法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信中还附上了李约瑟生前的手稿笔记扫描件,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

 让周硕感动的是,这些来信不仅表达了赞赏,更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实践案例和建议。

 一位蜀地的老学者在信中分享了运用四法校勘《华阳国志》的心得;一位宝岛的研究员寄来了整理好的《台湾府志》异文对照表;甚至还有扶桑大学的学者来信,讨论四法在训读扶桑汉文古籍中的应用可能。

 当然,更多的还是询问这本学术专着何时付梓出版。

 一位偏远地区大学的老教授在信中恳切写道:“读及校勘四法之报道,深感振奋。盼能早见专着,以惠泽后学。”

 海外汉学界也对“校勘四法”有着极高的评价,以及比国内更迫切的需求。

 某国际知名汉学家在致周硕的书信中称:“此系统方法论于国际汉学研究意义非凡,期待英文版面世。”

 学术界的反应之热烈,已经远远超出了周硕的预期。

 但他依然保持着平时的沉着,在回复每一封来信时都强调:“方法的价值在于应用,欢迎各位同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套方法。”

 有时夜深人静时,他会在办公室仔细研读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案例,将其中有启发的见解记录下来,用于进一步完善校勘四法的理论体系。

 就这样,校勘四法通过学术期刊的传播,从京大的教室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古籍整理与研究现场,成为许多学者案头必备的研究工具。

 而周硕,也在与各地学者的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套方法的内涵。

 -----------------

 “校勘四法”在学术界引起了如此剧烈的轰动,感受最深的,除了相关工作者之外,还要数各大出版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每天都有书店反馈,经常有顾客询问是否有周硕教授关于“校勘四法”的专着出版。

 嗅觉敏锐的各大出版社闻风而动,纷纷派出资深编辑前往京大,希望争取到这部注定畅销的学术着作的出版权。

 华夏书局的老编辑程先生最先行动。

 他带着一套精心挑选的珍本古籍影印本,诚恳地对周硕说:“周教授,这套方法正本清源、继往开来,若能成书,必将惠及学林。我局有六十年的古籍出版经验,最懂学术着作的编校之道。”

 商务印书馆的李编辑则另辟蹊径,带来了一份详尽的出版计划书:“我们计划同时推出精装和平装两个版本,并与数字出版部门合作开发配套数据库,让您的校勘四法能够以多种形式传播。”

 春申古籍出版社的年轻编辑李女士思路新颖:“我们建议加入大量彩色书影和案例分析二维码,读者扫描即可查看高清文献图像,实操性更强。同时我们可以组织全国巡回讲座,邀请您与各地学者面对面交流。”

 甚至一些大学的出版社也加入竞争。

 京大出版社社长亲自致电:“周教授,您的成果诞生在京大,理应由京大出版社出版。我们愿意组织最高水平的编校团队,并提供最具竞争力的版税条件。”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争夺战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提案。

 他们不仅承诺高质量出版,还提出建立“校勘四法”实践基地,与国图古籍馆合作,让学者们可以边读边实践,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面对纷至沓来的邀约,周硕保持着学者特有的沉着。

 他仔细审阅每家出版社的方案,却始终没有轻易许下承诺。

 直到一个雨后的下午,他在工作室里接待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文物出版社的老社长徐先生。

 白发苍苍的老先生没有带任何精美的方案或优厚的条件,只带来了一本1958年出版的《古籍校勘通例》。

 “周教授,”徐先生轻抚着那本泛黄的旧书,“我看过您的四法,最欣赏的是它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成说。我们社可能给不了最高的版税,但我们有一支编辑团队,自己就是古籍整理出身,最懂校勘的甘苦。”

 周硕翻开那本《通例》,发现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有些页边还粘着已经发黄的小纸条。

 徐先生微笑着说:“这是我老师留下的,他常说校勘之学关乎文脉传承,不可不慎。我看得出来,您也有同样的敬畏之心。”

 窗外,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

 周硕摩挲着那本充满历史痕迹的旧书,忽然感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学术传承。

 他知道自己找到了最合适的出版伙伴。

 次日,周硕婉拒了其他出版社的邀请,选择与文物出版社合作。

 消息传出,有人惊讶于他放弃了更优厚的条件,但更多了解周硕的人却说,这选择最符合他的学术品格:

 不慕虚华,但求实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