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因由(第2页)
朝堂之上跟他同级的官员大多都是胡子一大把,头发都花白了。
还不到不惑之年的卫辞混迹其中,那真是鹤立鸡群的年轻。
但只论年轻在朝中他也不是独一份的。
现任光禄寺卿和通政使司通政使都出身世家大族。/w?o!s!h!u·c*h_e?n~g,.·c!o*m¨
背靠家族他们三年一升,如今也是从三品的大员。
因此他们不仅年轻,还比卫辞背景深厚呢。
卫辞在白纸上划掉“年轻”这个选项。
除了年轻他出身寒微应该也算一个优点。
出身寒微就意味着可依靠的背景少,不像世家出身的子弟底气足。
只能仅仅追随圣上,所以他在昌泰帝心中会比世家子弟更好掌控。
另外他的才华还足以令天下学子折服。
卫辞本就是六元及第,都说文无第一。
可若让天下学子一定要选出一个文坛领袖出来。
那大周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六元及第的进士卫辞,定会是最能让人信服的选择。
一个年轻资历浅,又出身寒微,才气纵横的太子太傅,配什么样的太子最合适?
想来这个太子的一定十分年幼,且有背景深厚的母族,却毫无文官基础。
只有这样,昌泰帝才需要给他选一个有名气却无背景,且年轻资历浅的太傅。
想通这点后,卫辞立刻就明白了昌泰帝心中的储君人选。
他将目光看向了年仅七岁的六皇子。
昌泰帝膝下有八位皇子,中宫皇后无子,只有两个公主。
所以八位皇子都是庶出,从名分上来说所有皇子继承大统的资格都是一样的。
大皇子虽然占了个长,可他出身太低,他的母亲只是给昌泰帝通人事的宫女。
在大户人家这种情况叫通房丫鬟,她也是好运怀了皇子,这才能有个名分。
有了这种前提,纵使大皇子占了长子的名分也很难尊贵起来。
另外大皇子,二皇子和三皇子均己成年。
最近昌泰帝己经命礼部呈上朝中官员适龄女儿的信息,准备给他们选妃了。
朝中甚至隐隐有传言,等三位皇子大婚后,陛下就会选定储君人选。
尤其是卫辞被册为太子太傅的消息出来后。
朝中更是深信不疑未来的储君会在三位皇子中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