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起风

平平的分析没有出错,殿试过后马子俊的排名浮动不大。

之后他又参加了翰林院的馆选,果不其然没有被录取。

马子俊又来了一趟卫家,只说没能入选翰林院让卫辞失望了。

卫辞询问他可愿去户部做个六品的主事,马子俊自然是愿意的。

能留在京中谁也不想一开始就外放,在京城打拼几年,结交些人脉再外放,将来官途也能顺当点。

只是六部的职位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没点背景想留京也难啊。

现在马子俊听到卫辞询问他可愿去户部,马子俊自然是喜出望外的。

他立刻双膝下跪,声音因抑制不住的激动而微微发颤:

“晚生叩谢大人提携,若能入户部任职,定当竭尽所能。

核查赋税、整饬文书,绝不敢有半分懈怠,不辜负大人今日之恩!”

说罢,他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额角触地时甚至带着几分用力。

之前因“留京难”生出的愁绪,此刻都化作了满心的狂喜与感激。

抬头时,他眼眶微亮,仍维持着跪拜的姿态,又补了一句:

“往后但凡大人有差遣,晚生万死不辞!”

卫辞挥手让他起起来,又说了几句勉励的话,马子俊这才告辞离去。

马子俊走后,卫辞思索着下次会试自己要不要也做个主考官。

不为别的,只因每年登科的学子与主考官之间有天然的师生情谊,时人称作“座师”与“门生”。

这层关系远超普通师生,更像是一种紧密的政治纽带。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当下的文人觉得主考官在成千上万名学子中点中自己。

不仅是自己科举路上的“伯乐”,更有一种恩情在。

且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也意味着仕途上有了可依托的人脉与靠山。

对主考官来说,门生则是自己在朝堂中扩充势力、巩固地位的重要力量。

双方一荣俱荣,形成了古代官场中极具影响力的利益共同体。

因此每逢放榜后,新科进士都会主动登门拜见主考官,行拜师之礼。

而主考官也会对门生多加照拂,无论是后续的官职委派,还是日常的官场应酬,都会为其铺路搭桥。

卫辞想,自己也该拉拢些新科进士效力,扩充自己在朝堂的影响力。

只是卫辞刚有这个想法,还没付出行动就突然得到了一个让朝堂震动的消息。

陛下龙体欠安,以至于连每月三次的早朝都停了。

一得到这个消息一向稳得住的卫辞脸色都变了。

昌泰帝一向勤政,他若不是身体实在支撑不住,绝不会连每月只有三次的早朝都停掉。

他当即什么都顾不上,换上朝服就往宫中去。

赶到宫中时,朝中六位阁老已经来了三个,卫辞是第四个赶来的。

卫辞刚踏入奉天殿外,便见黄首辅,沈思之,和李阁老正立在廊下低声议事。

黄首辅身为当朝首辅消息比卫辞灵通些是应该的。

沈思之在陛下还没登基时就是其心腹,得到消息比卫辞早也说得过去。

唯独这李阁老,平时看上去不声不响,身为礼部尚书行事作风也一向低调。

能入内阁还是因为资历够高,外加他算陛下半个老师。

没想到一直不算起眼的人,到了关键时刻就显出真本事来了。

三人听到脚步声不约而同回头,见是卫辞,沈思之先叹了口气:

“讼之也来了,陛下这病来得急,李总管也只说‘服了药静养’。

太子在里面侍疾,我们都来了一炷香了,还没见着人。”

沈思之三言两语透露出两个消息。

一是他们三人只比卫辞提前一炷香过来,眼下也是一头雾水,什么也不知道。

二是太子在里面,陛下当前还是信任看重太子的。

卫辞颔首,目光扫过三人紧绷的神色,沉声道:

“御医呢?御医怎么说?”

李阁老眉头紧皱,摇了摇头:

“咱们连御医的面也没见不着,如此下去,朝堂怕是要乱。”

黄首辅本来沉着脸没有说话,直到听到李阁老说朝堂要乱的话,这才看了他一眼,张口道:

“京中恐怕很快就会有流言,陛下不能上朝,总要给出话,是否要太子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