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遣唐使归国 推唐律治倭
奈良港的码头上,海风卷着樱花瓣,落在吉备真备的唐式襕衫上。他望着熟悉的海岸线,手里紧紧攥着那部磨得卷了边的《唐律疏议》,眼眶忽然一热——离开时还是个青涩少年,归来已是鬓角染霜,这长安的五年,像一场漫长却清晰的梦。
“真备兄,快看!天皇派中臣大人来接咱们了!”身后传来阿倍仲麻吕(原型人物)的声音,他怀里抱着一摞《永徽令》,书脊上的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首批五十名遣唐留学生,如今回来了四十六人,四人病逝于长安,却都留下了厚厚的笔记,嘱托同伴务必带回倭国。
中臣藤原快步上前,握着吉备真备的手,目光扫过他们带回的典籍、工具和图纸,激动得声音发颤:“诸位辛苦!天皇在平城京的新宫殿等着你们,早就盼着你们回来主持新政了!”
车队驶入奈良城时,吉备真备惊讶地发现,街道竟比五年前宽了一倍,两侧的房屋多了飞檐翘角,连酒肆的招牌都用汉倭两种文字书写。中臣藤原笑着解释:“这都是按长安的样式改的,天皇说,等你们回来,还要建一座完全仿长安的都城,就叫‘平城京’。”
当晚,中大兄天皇(天智天皇)在新落成的太极殿(仿长安太极殿样式)设宴。殿内的梁柱雕着唐式龙纹,地上铺着从大唐运来的地毯,连乐师奏的都是《秦王破阵乐》。天皇亲自为吉备真备斟酒,目光灼灼:“真备,长安五年,你觉得倭国最该学大唐什么?”
吉备真备放下酒杯,从行囊里取出《唐律疏议》,双手捧过头顶:“陛下,大唐强盛,根在律法。臣在长安见《唐律》完备,‘十恶不赦’明辨是非,‘八议’兼顾情理,上至王公,下至百姓,皆受约束,故能秩序井然。倭国若要长治久安,当以唐律为镜,制定国法。”
阿倍仲麻吕补充道:“臣在国子监见《永徽令》规定官制、土地、赋税,条条清晰,百姓知所遵循,官吏不敢徇私。咱们的‘班田制’推行不畅,就是因为没有配套律法,豪强可随意兼并,百姓有苦难言。”
天皇接过《唐律疏议》,借着烛光翻看,只见上面“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十恶”条款赫然在目,“议亲、议故、议贤”等“八议”制度详明具体,不由得拍案:“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朕命你二人牵头,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倭国的律法,定名《近江令》!”
消息传开,奈良的旧贵族们立刻炸了锅。有人在朝堂上直言:“唐律虽好,却不合倭国国情!比如‘子为父隐’,咱们向来是‘父为子纲’,岂能等同?”
吉备真备当场反驳:“大人此言差矣!《唐律》的‘亲亲相隐’,不是纵容过错,是维系人伦。咱们倭国讲究‘孝’,难道父亲犯罪,儿子就得亲手绑了去官府?那才是伤了根本!”他拿出长安县的判例,“你看,大唐处理这类案件,会从轻发落,既不违律法,又顾全亲情,这才是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