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集:麻鞋的针脚
“林掌柜,这麻线得浸过桐油才耐磨,你这么直接纳,走不了十里路就得散。”
苍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砚回头,见王婆婆挎着竹篮站在院门口,篮里装着刚采的艾草,裤脚还沾着田埂上的泥。这老人是镇上出了名的手艺人,纳的麻鞋能穿三年不塌底,去年林砚帮她赎回被当铺押走的银簪后,她总时不时来铺子里送些针线活计。
“婆婆,您怎么来了?”林砚连忙起身,把手里的麻鞋往身后藏了藏。他自小在城里长大,别说纳鞋,就连穿麻鞋的次数都屈指可数,这次是听说老陈头最爱穿王婆婆纳的鞋,想赶在他养伤前做一双送过去,没想到手艺竟这么拙劣。
王婆婆眼尖,早瞥见了他藏在身后的麻鞋,径直走到石桌旁坐下,从篮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卷得整齐的麻线和几枚磨得发亮的钢针:“我昨儿听茶馆的李掌柜说,你这儿愁着商路的事,又瞧见你在铺子里翻针线笸箩,就知道你是想给老陈做鞋。”她把布包推到林砚面前,“你这手是拿算盘的,哪能做得了这细活?我来帮你纳,你陪我唠唠嗑就行。”
林砚愣了愣,鼻尖忽然有些发酸。这半年来他在镇上开布铺,虽凭着实在价赢得了些口碑,可毕竟是外乡人,遇到难事时总免不了孤立无援。王婆婆的话像团暖火,一下子烘热了他心里的凉意。他重新坐下,看着老人熟练地把麻线穿过针眼,钢针在鞋底上翻飞,每扎下一针,都要把线往指头上绕一圈,再用力拉紧,鞋面上立刻出现一个整齐的针脚。
“您纳鞋的手艺真好,镇上的人都说,穿您做的鞋走夜路都不崴脚。”林砚由衷地赞叹。
王婆婆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了两道弯:“这纳鞋的学问可大着呢。你看这鞋底,得用三层粗麻布裱糊,每层都要刷上米浆,晾干后才够硬挺;针脚得密,每寸要扎八针,这样鞋底才耐磨;还有鞋帮,得跟着脚型走,太紧硌脚,太松不跟脚。”她指着鞋面上的针脚,“就像你们做买卖,一步一步都得走扎实,少一针、松一线,到最后都得出乱子。”
林砚心里一动。他想起前几天和邻县布商谈价格时,对方压价压得厉害,他为了尽快促成生意,差点就答应了低于成本的价格,后来是老陈头劝他,说做买卖不能只看眼前的利,得想着长远的路,就像麻鞋的针脚,少一针都走不远。当时他没太在意,现在听王婆婆这么一说,倒觉得这话里藏着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