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集:麻鞋的针脚(第3页)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刘大柱就带着汉子们赶着马车出发了。林砚穿着王婆婆纳的麻鞋,走在队伍最前面,鞋底踩在青石板上,稳稳当当,没有一丝硌脚的感觉。他回头看了看身后的队伍,又看了看手里的商路图,忽然觉得,这商路就像麻鞋的针脚,只要一步一步走扎实,再远的路也能走到头。

十几天后,林砚带着队伍平安回来了。不仅顺利把布送到了邻县,还和当地的布商签了长期供货合同。镇上的人都来铺子里道贺,王婆婆也来了,手里拿着刚采的艾草。

“林掌柜,这次回来,可得给我说说路上的事。”王婆婆笑着说。

林砚搬了把椅子让她坐下,又端来一杯热茶:“路上一切都顺顺利利的,您纳的麻鞋可帮了大忙,刘大柱他们说,穿这鞋走山路,比穿靴子还舒服。”他顿了顿,又说,“婆婆,我想跟您学纳鞋。”

王婆婆愣了愣,随即大笑起来:“好啊,等过几天我就把针线笸箩带来,教你纳第一针。”

那天下午,阳光透过布铺的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林砚坐在院里,手里拿着王婆婆教他纳的第一针麻线,小心翼翼地往鞋底上扎。针脚虽然还是有些歪歪扭扭,可他心里却格外踏实。他知道,自己不仅在学纳鞋,还在学做人——就像这麻鞋的针脚,每一针都要用心,每一线都要真诚,这样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后来,林砚的布铺越开越大,还在邻县开了分铺。他每次去邻县,都会带着王婆婆纳的麻鞋,也会教分铺的伙计们纳鞋。他常对伙计们说:“做买卖就像纳鞋,你给顾客的针脚实,顾客才会信你;你给伙伴的针脚暖,伙伴才会帮你。这一针一线的情分,比什么都金贵。”

许多年后,林砚成了远近闻名的布商,可他依然保留着纳鞋的习惯。每当他遇到难事,就会坐在院里纳鞋,看着手里的针脚,想起王婆婆的话,想起镇上那些帮过他的人,心里就会重新燃起勇气。他知道,那些温暖的针脚,不仅纳在了麻鞋里,还纳在了他的人生里,成为他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