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集:铜灯的光晕(第2页)
林砚之点头:“千真万确。我当时看得很清楚,是一只鸟的形状,和灯柱上的符号很像。”
周明把报告放在桌上,手指在上面敲了敲:“你检测出的那种未知金属成分,会不会和光晕有关?有些老物件里会掺特殊的矿物,在特定光线下会有荧光反应。”
“我也想到了,但昨晚的光点不是荧光,更像是活的,会动。”林砚之想起那些光点聚成鸟形的瞬间,心里还是一阵发紧。
周明沉默了一会儿,说:“要不你把灯带来,我们用专业设备检测一下。另外,你爷爷有没有跟你说过这灯的来历?比如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什么故事?”
林砚之摇了摇头:“我爷爷走得太急,只说让我把灯带走,别的什么都没说。老叔公也只知道这灯是族里传下来的,具体来历不清楚。”
当天下午,林砚之就把铜灯送到了博物馆。周明带着几个同事,用紫外线灯、光谱仪等设备对铜灯进行了全面检测。检测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愣住了——铜灯里掺的未知金属成分,竟然和一种来自陨石的金属成分相似,而且灯柱上的纹路,不是随意烫上去的,而是一种古老的星图,对应着南方天空的某一片星域。
“星图?”林砚之看着电脑屏幕上放大的纹路照片,“这和光晕里的图案有什么关系?”
周明指着星图说:“你看,这片星域里有一个星座,形状就像一只鸟,叫‘朱雀座’。你昨晚看到的鸟形图案,会不会就是这个星座的投影?”
林砚之心里一动:“可这灯是清末民初的,那时候的人怎么会知道朱雀座的星图?而且还把它刻在灯上?”
“这就不知道了。”周明叹了口气,“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这灯的制作者见过类似的星图。另外,我们还在灯芯槽里发现了一点残留的物质,除了松脂,还有一种植物的汁液,暂时还没检测出是什么植物。”
接下来的几天,林砚之每天都去博物馆看检测进展,可关于铜灯的来历,还是没有任何线索。周明提议,既然铜灯在点燃时会出现特殊的光晕,不如再点一次,用高速摄像机拍下来,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线索。
林砚之犹豫了一下,还是同意了。他总觉得,这盏灯里藏着什么秘密,而那个秘密,可能和他的家族有关。
拍摄定在周五晚上,博物馆特意腾出了一个暗室。林砚之亲手给铜灯添上松脂灯油,装上灯芯。周明调整好高速摄像机,对准了铜灯。
“准备好了吗?”周明问。
林砚之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开始吧。”
火柴划亮的瞬间,暗室里只剩下火苗的微光。铜灯被点燃后,熟悉的青蓝色光晕又扩散开来,落在墙上。高速摄像机的镜头里,光晕中的光点清晰可见,像无数颗小星星在流动。
就在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暗室的门突然被风吹开了一条缝,外面的月光透了进来,正好落在铜灯上。原本流动的光点突然加快了速度,在光晕里旋转起来,慢慢聚成了一个清晰的鸟形图案,比上次林砚之看到的更完整,翅膀、爪子、尾巴都清清楚楚,甚至能看到鸟嘴里衔着一颗小小的光点,像是一颗星星。
高速摄像机不停地拍摄着,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盯着墙上的图案。过了大概一分钟,月光移开了,鸟形图案慢慢散了,光点又恢复了之前的样子。
林砚之关掉铜灯,暗室里的灯重新亮起。他走到摄像机前,看着刚才拍摄的画面,手都在微微发抖。画面里,鸟形图案清晰可见,而且在图案出现的瞬间,铜灯的光晕里还出现了一串模糊的符号,和灯柱上的星图纹路完全吻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忍不住问,“这灯难道有什么魔力?”
周明摇了摇头:“世界上没有魔力,一定是某种科学原理,只是我们还没发现。也许是灯里的陨石金属成分,在月光和火焰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某种光学反应,投射出了星图的图案。”
林砚之没说话,他盯着铜灯,忽然想起了爷爷。爷爷年轻的时候,曾在村里当过私塾先生,懂一些天文地理,还喜欢给小时候的他讲星星的故事。有一次,爷爷指着天上的星星说,每一颗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的灵魂,等那个人走了,灵魂就会回到星星上去。
那时候他只当是爷爷编的故事,可现在看着这盏铜灯,他忽然觉得,爷爷可能早就知道这灯的秘密。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老叔公打来的。电话里,老叔公的声音有些急促:“砚之,你赶紧回村一趟,祠堂里出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