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集:古籍新解(第3页)
夕阳西下时,陈砚之准备离开。周望山送他到谷口,手里拿着个小小的糖龙,是用赤糖做的,龙身缠着几缕代表五谷的彩色糖丝。“陈教授,这个您拿着。”他把糖龙递过去,“这是按太爷爷的图样做的小的,您带回去,也算个念想。”
陈砚之接过糖龙,琥珀色的糖丝在夕阳下泛着暖光,仿佛还带着刚熬好时的温度。他看着周望山,又看向谷里错落的房屋,突然觉得,这条藏在深山里的山谷,这条传承了百年的糖龙技艺,终于要走出雾灵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回到学校后,陈砚之立刻投入到研究中。他把古籍记载、口述记录、实物照片整理成册,结合自己多年的民俗史研究,撰写了一篇题为《从“糖龙祈年”看双生谷民间祭祀文化的传承与演变》的论文。论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不少民俗学家、非遗研究者纷纷联系他,希望能一起深入研究双生谷的糖龙文化。
三个月后,文化部组织的非遗评审专家组来到双生谷。周望山当着专家组的面,按照祖辈传下的方法,熬制赤糖,用那把百年长勺,在青石案上画出了一条一丈长的糖龙。当琥珀色的糖丝在青石上慢慢成形,龙鳞、龙爪、龙角渐渐清晰,专家组的成员们都露出了惊叹的神色。
“太不可思议了。”组长握着周望山的手,“文字、口述、实物、技艺,四位一体,这是目前为止,民间非遗文化中最完整的证据链之一。糖龙祈年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活态的历史,值得我们好好保护和传承。”
不久后,双生谷糖龙技艺(含糖龙祈年文化)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消息传到双生谷时,周望山带着村里的老人,在老槐树下摆了张青石案,做了条小小的糖龙,朝着天空的方向,轻轻念叨着祖辈传下的祷文。
陈砚之接到周望山的电话时,正在古籍馆里整理新发现的民俗资料。电话里,周望山的声音带着笑意:“陈教授,谢谢您。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回来学做糖龙了,还有城里的孩子来这里研学,咱们的糖龙,真的活过来了。”
陈砚之看着窗外,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洒在古籍上,那些泛黄的文字仿佛也有了温度。他想起在双生谷看到的那条糖龙,想起周望山激动的眼神,突然明白,历史从来不是躺在纸页上的文字,而是藏在人们的记忆里、手艺里,藏在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里。而他所做的,不过是帮这些历史,拂去尘埃,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
那天晚上,陈砚之在日记里写道:“古籍为骨,口述为魂,实物为证,技艺为脉。糖龙祈年,不仅是一段文化的溯源,更是一次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这条琥珀色的糖龙,终于从百年前的祭社仪式里,飞到了今天的阳光下,也必将飞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