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集:菊香入药

 菊香满院

 过了两日,柳如氏的身子彻底好了,能下床在院子里走动。她扶着门框站了会儿,秋日的阳光暖融融落在身上,连带着骨头缝里都透着舒服。院子角落那片菊花长得正盛,黄的像揉碎的金箔撒在枝头,白的似堆着的细雪沾了秋露,风一吹,花瓣轻轻晃,连空气里都飘着清苦又清甜的香。

 柳如氏慢慢走过去,指尖轻轻碰了碰一片白色花瓣,忽然想起母亲——以前家里也种着菊花,每到秋天,母亲就会摘些半开的花苞,晒在窗台上,等干透了收进布袋子,冬天煮茶时抓一把,沸水冲下去,满屋子都是菊香。母亲总说:“这菊花是好东西,清热润肺,冬天喝着不咳嗽。”

 “陈远,”她转头叫住正在院中央劈柴的男人,陈远光着膀子,古铜色的脊梁上渗着汗,斧头落下时,木柴“咔嚓”一声裂成两半,“院子里的菊花晒得差不多了,你帮我收些进来吧,我想用来泡茶。”

 陈远立刻放下斧头,拿起搭在旁边石凳上的粗布巾擦了擦额头的汗,快步走过来:“好,我这就去收。你刚好转,别累着,一旁看着就行。”他怕柳如氏站久了腿软,还伸手扶了她一把,指尖触到她胳膊时,特意放轻了力道。

 陈远从杂物间搬来竹筛,那竹筛是前两年柳如氏的娘家哥哥送来的,筛眼细密,晒干货正合适。他蹲在菊花丛边,仔细挑着晒得干透的菊花——只选那些完整的花苞,若是花瓣掉了的、沾了泥土的,都轻轻拨到一边,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花瓣。收满一筛,他端着竹筛往屋里走,脚步放得慢,生怕晃掉了菊花。

 柳如氏坐在堂屋的八仙桌边,等陈远把竹筛放在桌上,她立刻凑过去,拿起一小撮菊花凑在鼻尖轻嗅。熟悉的香气钻进鼻腔,和记忆里母亲窗台边的味道一模一样,她眼眶忽然就热了,手指捏着菊花,声音轻轻的:“娘以前也总用菊花泡茶,冬天喝着暖。”

 陈远坐在她旁边,伸手拍了拍她的手背:“以后咱们冬天也常泡,想娘了,就喝杯菊花茶,就像娘在身边一样。”

 柳如氏点点头,擦了擦眼角,忽然抬头想起什么:“对了,前儿我去药铺抓补药,大夫说,菊花加些药材熬成药膏,冬天涂在手上能防皲裂。咱们冬天总要用冷水洗衣做饭,你在镖局搬东西也常碰凉水,不如试试做些?”

 陈远眼睛一下子亮了——每年冬天,柳如氏的手都会冻得开裂,指尖缠着布条,洗衣时渗出血丝,他看着都心疼,只是以前不知道怎么治。“这主意好!”他攥了攥柳如氏的手,她的手常年做家务,指腹有些粗糙,“明天我去药铺抓药时,顺便问问大夫怎么配。要是做成了,你冬天洗衣做饭也不用怕手冻裂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陈远就起了床。他先去灶房烧了热水,倒在铜盆里,端到柳如氏床边:“你再睡会儿,我去药铺抓了药就回来。”柳如氏迷迷糊糊应了声,他又把被子给她掖了掖,才拿起昨天装着干菊花的布包,往镇上的药铺走。

 药铺的王大夫是个老中医,和陈远家也算熟——前几天柳如氏生病,就是他开的药方。见陈远进来,王大夫放下手里的脉枕:“陈远,是来给你媳妇抓补药的?”

 “不是,王大夫,”陈远把布包递过去,“我媳妇说,菊花能熬药膏防皲裂,想问问您得加些什么药材,怎么熬制。”

 王大夫打开布包,捏了点菊花闻了闻,笑着点头:“你这菊花晒得好,没掺杂质,用来做药膏正合适。”他转身走到药柜前,拉开抽屉,先抓了一小把当归,又取了些白芷,“当归活血,白芷润肤,再加上猪油熬,不仅能防皲裂,涂在手上还能让皮肤变嫩。”他一边说,一边把药材放在秤上称,“这些药材,再加上你带来的菊花,配一斤猪油正好。”

 陈远赶紧道谢,付了药钱,把药材和菊花一起包好,揣在怀里往家赶。路上路过粮油铺,他又买了一斤猪油,想着早点回家,能早点把药膏熬出来。

 柳如氏已经起来了,正在灶房煮小米粥,见陈远进门,赶紧迎上去:“药抓回来了?”

 “回来了,王大夫给加了当归和白芷,还说要配猪油熬。”陈远把药材和猪油放在桌上,“我这就烧火,你要是累,就歇会儿,我自己来。”

 “不累,我帮你碾药材。”柳如氏从杂物间找出石臼,把当归和白芷放进去,拿起石杵慢慢碾。她力气小,碾药材得费些劲,额角很快渗出细汗。陈远在灶膛里添了柴,火苗“噼啪”响,锅里的水很快就热了,他把猪油切成小块放进锅里,看着猪油慢慢融化,变成清亮的油汁。

 等柳如氏把药材碾成细粉,陈远已经把猪油熬好了。他把碾好的当归、白芷粉和干菊花一起放进油锅里,用木勺轻轻搅拌——火不能太大,得用文火慢慢熬,不然药材容易糊。柳如氏坐在灶边,帮着添柴,时不时往锅里看一眼,木勺搅动时,药香和菊香混着猪油的香气飘出来,不腻人,反倒清清爽爽的,闻着让人心里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