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海上浮森
第634章 谁主张谁负责,天经地义(第2页)
杨缜知道自己没有拒绝的机会。
假如胡丞相还在朝中,倒是还能令言官上奏,说他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利用群臣之口给他换个别的差事做做。
但如今整个大明的朝堂,都是陛下说了算。
就连站在一旁的太子殿下,都只能同情地朝他轻轻摇头,这一定是在示意他,不要顶撞陛下。
他也不敢啊!
“杨爱卿,只要你办成此事,便是大功一件,来年咱便将你调回户部,专管田粮赋税。”
大棒打懵了,必须要给甜枣吃。
富贵险中求!
杨缜只能咬紧牙关,朝着朱元璋保证。
“微臣一定竭尽全力地说服沈家,年前把十万亩稻田种上桑树!”
本来杨缜是打算,利用陛下下达的指令,到了松江府去毁了青苗,尽早种上桑树,既能表功,又能多让像沈家这样的丝绸商户多赚钱。
如今只能尽量拖到这一季稻谷成熟,让沈家减少一些损失。
至于怎样才能说服沈家,答应朝廷改稻为桑,为朝廷增加赋税的同时,还像他文章里写的那样,额外让当地百姓再增加一笔养蚕织布的劳工费。
车到山前必有路,实在不行请长辈去说说情。
沈家再强势,总不能胳膊拧大腿,对抗陛下的意思!
“行了,时间不早了,杨爱卿继续回去喝酒吧。”
朱元璋拿捏住杨缜便放了人。
等人走后,朱标便以保护人身安全为由,挑了两个功夫好的锦衣卫前去护卫杨缜,暗中又派一大队人马跟去松江府。
“记下杨缜接触的每一个人,假如发现沈家犯罪的事情,先不要出手,传信给孤,孤加派人手。”
虽说沈万三那一支,早就激流勇退,去了西南。
但留下的沈家各支还是相互通气,互为依靠。
强龙不压地头蛇,让杨缜去当活靶子冒险,那是狗咬狗,残了伤了朱标不心疼。
可锦衣卫不能白白去送命。
“是!请殿下放心,属下们一定小心行事。”
朱标安排好,回来向朱元璋复命的同时,提出一个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