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

第242章 港城风雨

1935年深秋,港城电影院因邵醉翁执导的爱国电影《火烧阿房宫》而异常热闹。影片通过荆轲刺秦的典故,借海报标语"唯爱国才能救国,不抵抗必致灭亡"激发民众抗日情绪。

 邵氏将沪上天一影片公司迁至港城港成立的"天一港厂",成为爱国文艺创作的重要阵地。此时在港王朝政府对华倭摩擦持矛盾态度,客观上为爱国宣传提供了空间。

 九龙半岛的告打士酒店、大中华酒店等场所成为进步人士活动据点。

 天星码头、卜公码头等港口设施繁忙运作,广九铁路作为重要交通动脉已初步形成。汇丰银行大楼等西式建筑与中式骑楼并存,呈现出殖民地的独特风貌:

 随着华倭关系恶化,华夏各地企业开始向港城转移,仅1934-1937年间就有20余家沪上大型企业迁港。

 内地富商携带巨额资产来港避难,推动港城制造业从400家激增至1700家,促进了港城城市和经济的发展。

 中环海旁矗立着1935年落成的港城沪上汇丰银行新厦,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

 半山区宝云道(Bowen road)沿山而建,设有输水管工程配套的步行栈道。

 铜锣湾渣甸坊聚集战后开业的小商铺,街头可见理发摊贩与人力车夫。

 油麻地庙街夜市已初具规模,成为平民娱乐中心。

 交通方式有山顶缆车自1888年运营,连接花园道与太平山顶;街道上既有汽车行驶,也保留骆驼商队运输货物的场景。

 中环作为政治金融中心,街道规整,多见银行与洋行建筑,德辅道中随处可见西装革履的洋行职员与穿长袍的华人商贾。

 而湾仔区却混杂新旧风貌,轩尼诗道西段有传统唐楼与西式酒店并存。

 这时候的九龙的弥敦道沿线商铺招牌密集,粤语与王朝语混杂,尖沙咀天星码头成为主要的货运码头,四处看到面黄肌瘦和不堪遮体衣服的苦力们,正在装卸运输货物。

 宋志与宋温馨正坐在香港中环莲香楼,这里位于中环威灵顿街160-1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