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沪上战事(十)
(家人手术,断更一天,我尽量保持,不好意思)
第二次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中,倭国海军在战役初期承担了主要作战任务,后期则与陆军协同,作用突出。
?战役爆发时,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兵力约4232人,装备60门火炮及装甲车等支援武器?。
他们依托虹口军营为核心的永备工事体系(包括改造的学校、码头等),形成了一条从海军司令部延伸至汇山码头的防御链?。
?倭国海军第三舰队为主力,包括旗舰“出云”号装甲巡洋舰、多艘轻巡洋舰(如“天龙”“龙田”号)及驱逐舰,总吨位超7万吨,舰炮总数达198门?。
这些舰艇沿黄浦江和长江口布阵,提供火力压制,尤其在吴淞口、川沙登陆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倭寇舰炮(如203毫米主炮)射程覆盖15-29公里,对宝山、罗店等华夏军队阵地实施密集轰击。例如,8月27日两艘驱逐舰炮击罗店,配合航空轰炸导致华夏第67师伤亡惨重?。
8月23日后,倭寇海军掩护第3、第11师团在吴淞口、川沙口登陆,轻巡洋舰“由良”号等炮击狮子林炮台,为陆军开辟滩头阵地?。
?同时,倭寇海军航空兵出动A5m战斗机、g3m轰炸机进行侦察和轰炸,对华夏军队阵地和后勤运输等,也造成了重要影响,沪上平民也死伤惨重。
淞沪会战前期,作为主力损失惨重的海军,将战场交给了陆军,只是启动了辅助作用。
但正是海军舰炮和飞机的立体作战,给予华夏军队更大的损失。
小陈局长和戴局长纷纷来电,寻求解决办法。
宋志只能建议,华夏军队远离海岸线作战,保存战力,抗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该只重视一城一地。
常校长虽然心疼自己好不容易组织起的普鲁士械军队,但是沪上太关键了,是吸引国际关注和军队气势的大事,拒绝了两位局长的建议。
宋志也知道常校长寄希望于国际介入,只能咬牙坚持,无奈的宋志,再次致电两位局长,希望做好撤退的准备,避免出现撤退大混乱。
这个不是开玩笑,宋志对前世还是有所了解。记得蓝党军队进攻能力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基层黄埔军官,往往身先士卒,战斗能力还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