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当归陈皮酥(第2页)
上午九点,第一炉点心出炉。酥皮用的是米浆混合山茶油,内馅是当归陈皮蜜饯。刚端上柜台,就被等候多时的食客抢购一空。
"程教授,"一位戴眼镜的女士拦住我,"我是《中华食疗》杂志的记者,能采访您的药膳创新理念吗?"
我请她到后院石桌就坐。茶壶里煮着自制的桑叶菊花饮,澄黄的茶汤倒入粗陶杯,腾起袅袅热气。
"谈不上创新,"我递过茶杯,"只是把古人的智慧捡回来。比如这杯茶,配方来自敦煌医书残卷,但用了现代低温烘干技术保留更多黄酮类物质。"
记者认真记录着,突然指着墙角:"那是...铜铲?"
阳光透过葡萄架,在仿制铜铲上投下斑驳光影。我取下铲子给她细看:"原件在国家博物馆,这是3d打印的复制品。'天铁'纳米涂层的导热性确实神奇,不过..."我掂了掂铲子,"传统铸铁锅炒制的药材,火候更易掌控。"
正说着,程明急匆匆跑来:"爸!快看群消息!"
手机里,who同事发来紧急咨询:南美爆发新型肠道病毒,患者普遍出现气血两虚症状,询问有无适宜的药膳方剂。
我沉思片刻,回复道:"建议试用'四君子汤'简化版:党参10g、茯苓10g、粳米50g,文火熬粥。若当地无药材,可用红薯替代党参,山药替代茯苓。"
放下手机,发现记者正盯着我发呆。
"怎么了?"
"您刚用手机开国际药方..."她推了推眼镜,"就像古代大夫飞鸽传书。"
我们都笑了。这时前厅传来熟悉的嗓音——是山下的张老先生,每周雷打不动来买茯苓糕。
"您忙,"记者起身告辞,"我明天再来跟拍全日流程。"
送走记者,我去前厅招呼老顾客。张老先生正捧着热腾腾的茯苓糕,跟新客人讲古:"程大夫这手艺,得自他师父真传。三十年前我胃出血,就是吃这糕配药汤治好的..."
柜台玻璃柜里,当归陈皮酥金黄的酥皮微微开裂,露出里面琥珀色的馅料。我取出一块掰开,层层酥皮如花瓣绽放,当归的醇厚与陈皮的清冽交织成独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