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姜枣桂圆茶(第3页)

 程明则担心产能:"爸,咱们人手不够啊。"

 "不量产。"我指着墙上的地图,"联合社区医院开培训班,授人以渔。"

 计划很快落地。第一个试点在肿瘤科病房,我教家属们熬制改良版姜枣茶——减姜量,加山药粉,更适合胃弱患者。护士长特意腾出配餐间,设置"药膳角"。

 效果出乎意料。一位长期呕吐的小患者,喝完药膳茶后竟然要吃苹果;一位口腔溃疡的老先生,用茶汤含漱后疼痛大减。

 "程教授,"主治医生拉着我商量,"能不能针对不同化疗方案设计配套药膳?"

 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某营养专家发长文称"药膳无科学依据",引来热议。

 程明气得要写檄文反驳,我拦住他:"请他们来药膳馆坐坐。"

 周末,几位持怀疑态度的医者如约而至。我没有急着辩解,而是带他们参观后院药圃,讲解每味药材的性味归经。然后现场制作姜枣茶,用实验数据说话。

 "这是姜辣素含量检测。"程明展示便携仪器,"传统烤枣工艺使姜辣素转化率提高40%。"

 "再看这个。"小林调出论文,"《肿瘤支持治疗杂志》最新研究,姜辣素衍生物能显着缓解化疗呕吐。"

 最震撼的是郑淮安的"盲测实验"。他用同样的原料,分别按传统工艺和现代快煮法制作姜枣茶,让来宾品尝对比。结果所有人都指出传统熬制的茶汤回甘更持久,身体暖感更均匀。

 "服了。"一位年轻医生感叹,"原来不是药膳无效,是我们没学到精髓。"

 风波过后,姜枣茶工作坊越办越红火。最让我欣慰的是,肿瘤医院那位小患者的妈妈也成了志愿者,教其他家属熬"儿童版"药膳茶——多加一颗蜜枣,少放一片姜。

 立冬那天,药膳馆来了位意外的客人——当初质疑我们的营养专家,带着一盒精装保健品。

 "程教授,这是美国最新研发的姜黄素胶囊。"他诚恳地说,"想请您看看,能否与您的药膳配合使用。"

 我看了看成分表:"直接吃姜枣茶不好吗?"

 "这...胶囊更方便..."

 "药膳不仅是有效成分。"我指着正在熬制的大锅,"你看这蒸汽,闻这香气,观这汤色,都是疗效的一部分。胶囊能替代吗?"

 专家若有所思地点头。临走时,他买了十包药材,说要回去"好好体会"。

 夜深了,药膳馆的灯光依然温暖。程明整理着网友留言,突然笑起来:"爸,有人把咱们的姜枣茶叫'中式拿铁',说上班提神比咖啡管用!"

 我笑着摇头。炭炉上,最后一锅茶汤咕嘟作响,姜香、枣甜、桂圆醇厚交织升腾,在寒冷的冬夜里氤氲成一团暖雾。

 这雾气中,仿佛又见师父的身影。他总说:"上医治未病。"这一碗看似平常的姜枣茶,或许正是"治未病"的最好诠释——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

 窗外的冬雨还在下,而屋内茶香正浓。明天,又有新的患者需要这温暖,又有新的学员要来学习这古老智慧。药膳之道,就在这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