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集:《舆论的漩涡》(第2页)
“华威制药的股价跌了12%。”团队的经济分析师推门进来,脸色凝重,“巴西和印度已经宣布暂停所有基因编辑临床项目,日本正在讨论立法禁止生殖细胞编辑。”
林舟靠在墙上,看着屏幕里滚动的负面新闻。那条异常的基因片段其实在常规体检中也可能出现,发生概率大约是万分之三,但在“基因编辑”这个敏感词的催化下,它被放大成了灭顶之灾。
“准备下午的紧急发布会。”他突然站直身体,“我们需要公开所有原始数据,包括那例婴儿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另外,联系全球三十家顶级实验室,让他们同步开展验证实验。”
“可是林老师,”小陈犹豫道,“公开数据可能会被反对者断章取义,而且……万一真的发现风险呢?”
“如果真有风险,隐瞒只会让后果更严重。”林舟打开加密邮箱,开始起草公开信,“科学从来不是在确定性中前进的,我们能做的,是把不确定性摊在阳光下讨论。”
下午三点,全球科技伦理团队的官网崩溃了。超过五百万用户同时涌入,试图查看那份被命名为“透明计划”的数据包——里面包含了Crispr-δ技术的所有临床数据,从第一例细胞实验到最新的婴儿基因序列,甚至包括失败的编辑案例。
“服务器正在扩容。”技术主管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已经有十七家独立实验室表示愿意参与验证,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哈佛医学院。”
林舟刷新着社交媒体,#基因编辑透明计划#的话题已经冲上热搜第一。最初的评论充满怀疑,但随着科学家们开始在线解读数据,讨论逐渐转向理性。
“这段异常序列位于非编码区,影响转录因子结合的概率低于0.3%。”一位德国遗传学家发布了动态模拟视频,“就像在图书馆里移动了一本不会被借阅的书,不会改变整体结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我们需要长期监测。”另一位美国学者反驳道,“表观遗传的影响可能延迟显现,建议建立跨代跟踪系统。”
林舟注意到,伊丽莎白教授也发了一条长文,承认自己上午的反应过于情绪化,并提出了三项补充监管建议。评论区里,那个穿连帽衫的年轻人晒出了妹妹的病历,下面有上百条鼓励的留言,也有人分享了类似的患病经历。
“有人在组织线下讨论会。”小陈指着一个众筹页面,“伦敦、纽约、东京的民众自发申请场地,想和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林舟突然想起导师说过的话:“公众对科技的恐惧,往往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当他们能看懂基因图谱,就不会被‘基因污染’这种模糊的词汇吓倒。”
一周后的伦敦科学博物馆,三百个座位的报告厅挤了五百多人。林舟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实时连接着全球实验室的验证数据——十七家机构的结果全部一致,那段异常序列确实属于自然变异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