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集:《新兴技术的连锁反应》
加密系统的警报声变成柔和的提示音时,林砚正在给全息投影屏上的技术图谱贴第三张便签。淡紫色的纸片上写着“跨代伦理”,恰好落在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编辑技术的交叉点上——那里是技术多米诺骨牌最易引发连锁反应的敏感区域。
技术组的年轻人顶着黑眼圈冲进实验室,手里的平板电脑屏幕上,一条螺旋状的基因链正在缓缓旋转。“非洲疟疾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有新发现,”他指着链状结构上闪烁的光点,“我们在比对肺癌患者的免疫数据时,意外发现某种基因突变能同时抵抗疟疾和CAr-t疗法的副作用。更关键的是,这种基因标记具有遗传性。”
林砚的指尖在投影屏上划过,调出该突变基因的家族谱系图。图谱末端延伸出的虚线指向三个未出生的胎儿——他们的父母都参与过早期基因编辑技术临床试验。“这就是导师说的‘骨牌阴影’,”她轻声说,“当技术影响跨越代际,我们面对的伦理问题将从‘保护个体’变成‘守护人类基因库’。”
伦理组的实习生抱着一大摞问卷闯进来时,围巾上还沾着雪粒。“刚从妇幼保健院回来,”她跺着靴底的冰碴,“接受调查的127对备孕夫妇里,有83%希望通过基因筛选避免遗传性疾病,但其中62%认为‘智商基因优化’也应该被允许。”
实验室的恒温箱发出轻微的嗡鸣,里面培养着用于伦理沙盘测试的干细胞。林砚想起上周参加的国际伦理研讨会,某知名学者展示的脑机接口与基因编辑结合技术,能通过修改神经胶质细胞基因提升记忆力——这项被称为“智慧进化”的技术,在伦理评估表上的风险等级已突破红色警戒线。
团队启动了“代际伦理防火墙”项目。法律组的同事翻出尘封的《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在第11条“禁止基于基因特征的歧视”旁,用荧光笔标注出新增的补充条款:“任何基因修饰不得损害人类基因多样性”;技术组开发出基因编辑追溯系统,能通过Crispr技术留下的独特分子标记,追踪每段被修改基因的代际传递路径;林砚带着伦理组设计了“未来听证会”模拟程序,让Ai扮演百年后的人类代表,对当前的基因技术应用提出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