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集:(第2页)
屏幕上的画面切换成当地医院的场景:病床上的孩子呼吸困难,脸上布满红疹,阿米娜抱着发烧的穆萨,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林墨的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她想起三年前在加丹加省考察时,卡玛曾拉着她的衣角,指着天空问:“姐姐,为什么我们这里的云是灰色的?”
“我们不能再等了。”林墨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代表,“今天的辩论不是关于成本,而是关于生命。我们必须制定一份公平的伦理协议,让污染者承担责任,让弱势地区不再为全球的电子消费买单。”
接下来的三个月,林墨带领团队开始了艰难的谈判。他们先后走访了12个电子垃圾进口国和8个出口国,收集了上万份一手数据,起草了《电子垃圾伦理回收协议》的初稿。协议中明确规定:出口国必须对其产生的电子垃圾承担回收责任,禁止向环保标准低于国际最低水平的国家转移垃圾;建立“全球电子垃圾回收网络”,在发展中国家设立正规处理工厂;电子设备生产企业需承担30%的回收成本,其余成本由出口国政府和进口国共同承担。
然而,这份协议遭到了不少发达国家和企业的反对。在东京举办的谈判会上,日本电子巨头松下的代表山田直树直言:“30%的回收成本会让企业利润下降15%,这会严重影响行业发展。”
“行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林墨拿出一组照片,照片里是加丹加省正规处理工厂的雏形——那是绿行联盟去年联合当地政府建立的试点,工厂里有专业的拆解设备和废气处理系统,工人穿着防护服,孩子们再也不用在垃圾山里捡拾金属。“这是我们在刚果(金)的试点工厂,运营成本比你们想象的低30%。只要各国和企业愿意承担责任,正规处理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创造就业。”
为了说服更多国家支持协议,林墨决定带部分代表亲自去加丹加省考察。当托马斯、山田直树等人站在垃圾山脚下时,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震惊得说不出话来。黑色的污水顺着沟壑流淌,空气中的焦糊味让人窒息,几个孩子正用锤子砸开电脑外壳,飞溅的塑料碎片上还沾着不明液体。
“这些孩子,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却只能挣到1美元。”阿米娜用生硬的英语对代表们说,她拉起儿子卡玛的手,露出他掌心的伤疤,“这块疤,是上个月拆电池时被电解液烧伤的。你们在发达国家用着最新的手机,却把痛苦丢给我们。”
卡玛怯生生地看着托马斯,递给他一块生锈的芯片:“叔叔,你们国家的东西,为什么要丢在这里?”
托马斯的脸颊发烫,他接过芯片,指尖传来金属的冰凉,心里却像被火烧一样难受。他想起自己家里10岁的女儿,此刻或许正在明亮的房间里玩着平板电脑,而眼前的孩子,却要在毒雾中为了一口饭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