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集:(第3页)
考察结束后,谈判出现了转机。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代表开始主动提出修改意见,电子企业也表示愿意降低反对声浪。林墨知道,这不是因为同情,而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环境不公”的真相——当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被污染、居民被疾病折磨时,这种伤害最终会通过食物链、大气环流,反噬整个地球。
今年5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全球环境大会上,《电子垃圾伦理回收协议》终于迎来投票环节。当大会主席宣布“128票赞成,7票反对,15票弃权,协议正式通过”时,林墨激动得红了眼眶。她看向台下的拉吉夫,两人相视一笑,三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协议生效后的第一个月,加丹加省的正规处理工厂迎来了第一批从欧洲运回的电子垃圾。卡玛的父亲不再去垃圾山焚烧电路板,而是成了工厂的拆解工人,每月能拿到稳定的工资,还能免费体检。卡玛也终于走进了学校,书包里装着新的课本,而不是满是油污的电子零件。
一天放学后,卡玛跑到工厂门口,看着巨大的废气处理设备排出白色的水蒸气,兴奋地对林墨说:“姐姐,你看,现在的烟是干净的!我们的云,好像也变蓝了。”
林墨蹲下身,摸了摸卡玛的头,望向远处的天空。确实,曾经灰蒙蒙的云层下,已经能看到一丝淡淡的蓝。她知道,一份协议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它为像卡玛这样的孩子,推开了一扇通往干净未来的门。
在纽约的办公室里,托马斯收到了一封来自加丹加省的邮件,邮件里是卡玛寄来的一幅画:蓝色的天空下,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远处的工厂冒着白色的烟,旁边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英文:“谢谢你,让我们的家变干净了。”托马斯把画贴在办公桌前,每次看到它,就想起自己在垃圾山脚下的承诺——保护环境,从来不是一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的责任。
电子垃圾的治理还在继续,全球回收网络的建设需要更多时间和资金。但林墨相信,只要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普通人都愿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终有一天,不会再有孩子在毒雾中捡拾“带着金属的毒药”,不会再有土地被黑色的污水侵蚀,所有地区的天空,都会是一样的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