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集:《智能电网的伦理应急调度规则》(第2页)

 接下来的两天,林野带领团队在主控室里连轴转。他们一边应对台风带来的各种突发状况,一边开始梳理近年来极端天气下的电网调度案例。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记录着每次灾害中的供电优先级、资源分配情况和民生影响评估。

 “你看这里,2021年暴雨时,为了保障数据中心的供电,我们停了周边三个村庄的电,导致村民断水断粮两天。”团队里的老工程师赵伟指着一份报告,语气沉重,“还有2022年高温,优先给商场供电,结果老旧小区的老人因为空调用不了,中暑送医的有十几例。”

 林野点点头,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这些案例都说明,没有明确的伦理准则,调度决策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我们需要确立‘民生用电绝对优先’的原则,把医院、居民楼这些涉及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的用电需求,放在所有工业用电之前。”

 “可这样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毕竟很多企业是市里的支柱产业。”小陈提出了疑问,这也是团队里不少人担心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林野语气坚定,“而且我们可以制定分级供电方案,在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企业的影响。比如一级保障医疗、通讯这些关键领域,二级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三级再考虑企业的生产需求。”

 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开始围绕这个思路细化方案。他们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结合滨海市的电网结构和人口分布,制定出了一套详细的分级供电清单和调度流程。同时,为了避免资源分配失衡,他们还设计了一个公共监督平台,在应急状态下,实时公示供电调度情况,接受公众的监督和反馈。

 方案初稿完成的那天,台风“海燕”刚好离开滨海市。林野站在主控室的窗前,看着窗外逐渐恢复生机的城市,心里却没有丝毫放松。他知道,这套《智能电网伦理应急规则》要真正落地实施,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果然,在向公司管理层汇报方案时,就遇到了阻力。

 “林野,你的想法是好的,但太理想化了。”张总坐在办公桌后,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优先保障民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旦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市里领导那边我们没法交代。而且实时公示调度情况,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舆论压力。”

 “张总,正是因为难,我们才更要做。”林野拿出一份数据报告,放在张总面前,“这是近五年极端天气下,因供电优先级不合理导致的民生事故统计。每一起事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痛苦。而且从长远来看,保障民生用电,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这对公司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舆论压力,我认为公开透明才是最好的应对方式。通过公共监督平台,让公众了解我们的调度决策过程,不仅能减少误解,还能收集到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我们的方案。”

 张总沉默了很久,看着林野坚定的眼神,最终点了点头:“好吧,我同意先在公司内部试点推行这套规则。但你们要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必须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