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集:《智能交通的伦理通行优先级规则》

路口的红线

 林野的手指在方向盘上悬了三秒,最终还是按灭了自动驾驶模式的绿灯。窗外,晚高峰的雨水正顺着悬浮公交的透明舱壁往下淌,把“智能优先”的电子标语晕成一片模糊的蓝光。

 这是2043年的江城市中心,第三交通枢纽的环形路口。五种交通工具在这里拧成麻花:行人踩着发光步道横穿马路,外卖员的电动滑板车在车流间隙里钻行,林野驾驶的家用自动驾驶汽车属于“载人车辆”类别,而右侧车道上,贴满冷链标识的货运卡车正闪着“优先通行”的黄灯——按照上个月刚更新的《智能交通管理条例》,货运车辆在晚高峰时段享有20%的通行加权。

 但今天不一样。林野从后视镜里看见,公交站的无障碍通道上,一位拄着智能拐杖的老人正犹豫着要不要迈出脚步。雨水打湿了老人的裤脚,他的拐杖顶端不断闪烁着“请求避让”的红光,可周围的车流没有丝毫减速的迹象。

 “系统提示:当前路段符合自动驾驶条件,建议开启自动模式以提升通行效率。”车载语音的机械音在车厢里回荡,仪表盘上跳出一行小字:“根据交通流量算法,人工干预将导致本方向延误1.2分钟,影响后续3辆车辆通行。”

 林野没管。他打亮双闪,手动减速,直到车身与老人的拐杖几乎平行。老人愣了愣,随即加快脚步穿过马路,拐杖顶端的红光变成了感谢的绿色。可就在这时,右侧的货运卡车突然鸣响了喇叭——它的自动驾驶系统判定林野的减速属于“违规操作”,正试图从左侧超车。

 “嘀——嘀——”刺耳的警报声划破雨幕。林野下意识地握紧方向盘,余光瞥见卡车的车头已经越过了车道线。千钧一发之际,悬浮公交的底部突然弹出一道蓝色激光,在路面上划出一条临时斑马线:“公交系统介入:检测到行人优先场景,强制降速所有车辆。”

 卡车的速度猛地降了下来,轮胎在积水的路面上留下两道黑色的刹车痕。林野松了口气,却看见车载屏幕上弹出了一条投诉通知:“货运车辆id:ht-739已发起申诉,称您的操作违反《智能交通管理条例》第15条,建议您在24小时内提交说明。”

 第二天一早,林野就接到了交通管理局的电话。当他赶到会议室时,已经有三个人坐在里面:穿制服的交通执法员张磊,货运公司的代表王鹏,还有一位戴着眼镜、抱着笔记本电脑的年轻女人。

 “介绍一下,这是市交通研究院的陈曦博士,”张磊指了指那位女人,“昨天的路口事件,我们调了所有数据,现在需要听听你们双方的说法。”

 王鹏率先开口,把平板电脑拍在桌子上:“林先生,您自己看数据。我的卡车当时正处于‘冷链优先’时段,按照算法,通过路口的时间窗口只有15秒。您突然减速,差点造成追尾——如果不是公交系统紧急介入,后果不堪设想。”

 屏幕上跳出一串数据:货运卡车的自动驾驶系统在事发前0.8秒检测到“突发障碍”,自动触发了紧急制动,货物的温度波动超出了安全范围,直接损失超过2000元。

 林野皱了皱眉:“可当时有老人在过马路,他的无障碍设备已经发出了避让请求,你们的系统没检测到吗?”

 “检测到了,但算法判定优先级低于货运通行,”王鹏的语气带着几分无奈,“林先生,现在的问题不是老人该不该过马路,而是规则该怎么执行。上个月刚改的条例,货运车辆在晚高峰有通行加权,您的人工干预相当于破坏了整个交通流的算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