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郑和七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年),刘家港,江风裹挟着咸腥的潮气,吹打着岸边密密麻麻的桅杆。港湾里泊着的六十二艘“宝船”像浮在水面的宫殿,最大的一艘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船身彩绘着日月山河,九根桅杆高耸入云,挂起的帆布能遮蔽半个天空。岸上,万名水手、兵丁、工匠、译员正忙着搬运最后一批物资——从景德镇窑里刚出的青花瓷,苏州织工赶制的云锦,还有整箱的永乐通宝铜钱。人群中,一个身着蟒袍的中年男子正抬手整理帽翅,他面容刚毅,眼神深邃,正是这支船队的统帅,宦官郑和。
此时的郑和刚过三十,他站在旗舰“清和号”的甲板上,望着船头那尊披甲执剑的海神妈祖像,耳边是礼炮轰鸣与僧侣诵经的交织。三天前,永乐皇帝朱棣亲自在南京龙江港赐宴送行,御赐的“通番敕书”还揣在怀中,船队出发前的祭海仪式上,渔民们偷偷往海里撒了三斗糯米,说这是给“定海猪”的口粮——相传东海里有头能掀翻巨舰的神猪,得用糯米才能安抚。郑和听着这些乡俗,嘴角露出一丝浅笑,他知道,这场航行要面对的,远比神猪传说更凶险。
船队驶出长江口时,有个叫马欢的会稽(今绍兴)书生趴在“协同号”的船舷上呕吐。他是个通阿拉伯语的译员,后来写了本《瀛涯胜览》,里面记着个有趣的细节:宝船的厨房特意设了“斋厨”,因为郑和是回回(回族),船上还有不少佛教徒和道教徒,光做饭就得备着三套厨具。最让马欢惊讶的是船底的“压舱石”,除了寻常石块,还有几十口装满淡水的大缸,船工说这叫“水柜”,用竹管连接到各舱,就算在海上漂流三月也不愁没水喝。
船队第一次穿越马六甲海峡时,遇到了海盗陈祖义。这陈祖义是广东人,在旧港(今苏门答腊巨港)占岛为王,专抢过往商船。他见郑和船队载货丰厚,竟带着百艘小船来劫,却不知宝船的船舷两侧藏着十二门佛郎机炮。一声令下,炮弹如雷,海盗船顷刻间碎成木片。郑和亲率水兵跳上陈祖义的旗舰,刀光剑影里,那海盗头子被铁链锁了琵琶骨。后来陈祖义被押回南京,朱棣当着各国使臣的面将他斩于市,这便是《明史》里说的“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陈祖义假装投降,却暗中谋划抢劫。郑和大败他的部众,活捉陈祖义,献上俘虏,在京城集市将其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