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一条鞭法利民生(第2页)
第四,“官为分解,雇役应付”。以前老百姓要自己去当差,现在官府收了银子,自己花钱雇人干活。这样一来,老百姓不用耽误种地,官府也能请到更专业的人。
万历四年(1576年),张居正先在福建试点“一条鞭法”。福建巡抚庞尚鹏是个实干家,他亲自带着账册下乡,一户一户地算土地、算人丁。试点一年,福建的赋税多收了三成,老百姓却都说负担轻了,“欢呼载道”。
万历九年,张居正觉得时机成熟,下令在全国推行。可推行起来,阻力不小。首先是地主豪强反对。他们土地多,以前靠隐瞒土地数量少交税,现在按亩征银,隐瞒不了了,自然不乐意。河南有个叫王应祥的大地主,家里有上千亩地,他找到巡抚说:“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么交税的,凭什么改?”巡抚拿出张居正的手令:“这是朝廷的规矩,谁也不能例外!”王应祥没办法,只好乖乖交了银子,心里却把张居正骂了千百遍。
其次是习惯了旧制度的官吏不适应。以前收税能捞油水,现在一概征银,账目清楚,想贪都难。有个县丞(副县长)抱怨:“以前收粮食,我能多拿几石回家;现在收银子,一分一毫都得记账,这官当得真没意思!”这话传到张居正耳朵里,他直接把这个县丞罢了官,说:“当官是为百姓办事,不是为自己捞钱!”
还有些老百姓一开始也不理解。他们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手里没多少银子。有个老农拿着家里仅有的几匹布去交税,被税吏告知“只收银子”,急得直哭:“我家没银子,这布可是我老婆子织了半年的啊!”幸好当地官府设了“便民银号”,可以用粮食、布匹换银子,才解了老农的燃眉之急。
不过,时间一长,“一条鞭法”的好处就显出来了。
对老百姓来说,赋税变得清楚明白,不用再受官吏的气。以前交十样东西,现在只交一样银子,省心多了。江南有首民谣唱道:“一条鞭,一条鞭,鞭去百姓苦万千。”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
对官府来说,收税效率大大提高。以前收粮食要雇人运输、储存,损耗很大;现在收银子,轻便易带,还能直接用来发军饷、办工程。据《万历会计录》记载,推行“一条鞭法”后,国家的财政收入每年增加了近三成,仓库里的存银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