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43章 一条鞭法利民生(第3页)
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老百姓要交银子,就得把粮食、布匹拿到市场上去卖,这就带动了集市的繁荣。江南的苏州、松江,北方的北京、天津,都成了热闹的商业城市。有个叫张瀚的官员,在《松窗梦语》里写:“以前乡下老百姓很少进城,现在为了换银子交税,三天两头往集市跑,城里的店铺多了一倍,连挑着担子卖小吃的都赚了不少钱。”
当然,“一条鞭法”也不是完美的。有些地方官为了多收税,故意把白银的折算比例定得很高,比如一两银子本该值一千文铜钱,他们却按一千二百文算,无形中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还有,按土地收税,对没有土地的佃农来说,虽然徭役减轻了,但田租还是很高,生活依然艰难。
但总的来说,“一条鞭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税制,抑制了腐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也让明朝的财政得以喘息。张居正自己也说:“此法行,则民安,国安。”(这个办法实行了,老百姓就能安定,国家就能安定)
万历十年(1582年),就在“一条鞭法”在全国推开不久,张居正病逝了。他没能看到这项改革的最终成果,但历史记住了他的功绩。后来有个叫谈迁的史学家,在《国榷》里评价:“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救了明朝一命。”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也不算夸张。
只是,张居正没想到,他死后,那些反对“一条鞭法”的人会疯狂反扑,不仅给他安上“谋逆”的罪名,还想废除他推行的新法。幸好“一条鞭法”已经深入民心,虽然几经波折,还是保留了下来,一直用到清朝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推行后,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