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45章 戚继光蓟北戍边

隆庆二年(1568年)的深秋,蓟州(今天津蓟州区)长城脚下,寒风卷着黄沙,刮得人睁不开眼。一个身材魁梧的将军勒住马缰,望着眼前破败的城墙——墙体多处坍塌,垛口歪歪扭扭,守城的士兵穿着破烂的铠甲,缩在角落里发抖。他眉头紧锁,对身边的副将说:“就这模样,如何挡得住蒙古人的铁骑?”这位将军,正是刚从东南抗倭前线调来的戚继光。


 此时的戚继光,已经是威名远扬。他在东南沿海用“鸳鸯阵”痛击倭寇,“戚家军”的名号让倭寇闻风丧胆。《明史·戚继光传》记载他“用兵如神,东南倭患遂平”(用兵神奇,东南的倭寇之患于是平定)。朝廷把他调到蓟北,这里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


 蓟北是明朝北方的门户,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绵延两千多里的长城,是抵御蒙古部落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但多年来,边防废弛,士兵大多是临时招募的流民,军纪涣散,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蒙古的俺答汗部落,每年秋天都要南下劫掠,有时候甚至能打到北京城外,朝廷却束手无策。隆庆皇帝继位后,张居正入阁,力主加强边防,他对万历皇帝说:“蓟北不安,则京城不稳。非继光不能守也。”(蓟北不安定,京城就不安稳。只有戚继光能守住这里)


 戚继光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三策”:修长城、练边军、建敌台。可奏折递上去,却引来质疑。兵部尚书霍冀说:“长城绵延万里,哪有那么多银子修缮?”还有御史弹劾他:“戚继光在南方打倭寇还行,北方蒙古骑兵凶悍,他怕是应付不来!”


 戚继光没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他知道,说再多不如做给人看。他先从修长城入手。以前的长城,大多是土坯墙,经不住风雨侵蚀,更挡不住蒙古人的攻城锤。戚继光让人把土坯墙拆了,换成条石和青砖,墙基宽达五丈,墙高三丈,顶部还能跑马。他还在长城上每隔三百步修一座“敌台”(又称“空心敌楼”),这种敌台有三层:底层住士兵,中层储存粮草武器,顶层设箭窗和炮口,既能了望,又能作战。用他的话说:“敌台者,长城之眼也,有此则千里防线如一人之身。”(敌台,是长城的眼睛,有了它,千里防线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