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34章 旻宁继位号道光(第3页)
治河与漕运改革是务实之举。道光帝重用林则徐等能臣,治理黄河、淮河,“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尝试“漕粮海运”,由上海雇商船运粮至天津,减少漕运损耗与腐败,“试行三年,省银百余万两”(《清史稿·食货志》)。
然而,这些举措未能触及根本。道光帝缺乏制度性变革的魄力,对“捐纳制度”(卖官鬻爵)等核心弊病视而不见;他信任的大臣如曹振镛,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为官之道,压制了改革声音。正如史学家孟森所言:“宣宗之治,有苟安之心,无振作之志,虽躬行节俭,终难挽颓势。”
道光帝继位时,鸦片走私已成为心腹大患。道光元年,他便下旨“严禁鸦片输入,查拿烟贩”,但成效甚微。原因在于:英国商人通过贿赂广东官员,将鸦片从“十三行”转移至澳门、黄埔等地秘密交易;沿海官员“得贿包庇,视禁令为具文”;国内吸食者众多,形成庞大的消费市场。
道光六年(1826年),广东巡抚李鸿宾奏报:“每岁鸦片输入约万余箱,白银外流数百万两,粤省钱荒日甚。”(《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帝震怒,将李鸿宾革职,任命阮元为两广总督,严查鸦片。阮元采取“堵源截流”策略,查获鸦片数千箱,但因英国商人勾结海盗,走私活动转入地下,反而更为猖獗。
此时的道光帝,尚未意识到鸦片问题的严重性。他将禁烟不力归咎于“官员懈怠”,却未能看清背后的殖民扩张本质。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黄爵滋上书“请严禁鸦片,重治吸食者”,林则徐也奏报“鸦片流毒天下,若犹泄泄视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帝才下定决心展开大规模禁烟——而这,已距他继位过去了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