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35章 鸦片流毒渐深广(第3页)
面对鸦片流毒,清廷并非无动于衷,但始终在“弛禁”与“严禁”之间摇摆,收效甚微。嘉庆帝曾多次下旨禁烟,但“禁令虽严,执行不力”。道光帝继位初期,延续嘉庆政策,下令“严查广州鸦片走私,惩办受贿官员”,但广东官员阳奉阴违,“将查获的少量鸦片焚毁,以掩人耳目”。道光六年(1826年),两广总督阮元查获鸦片三千余箱,本是重大成果,却因英商“暂停走私数月,转而贿赂更高层官员”,最终不了了之。
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提出《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亟请变通办理折》,主张“弛禁鸦片,允许合法进口,课以重税;只禁官员、士兵吸食,民间不禁”,理由是“此举可阻止白银外流,增加国库收入”。弛禁论得到部分官员支持,如广东巡抚祁(yu)便认为“与其禁而不止,不如弛禁收税”。这种妥协主张,实质是对毒品贸易的纵容,遭到了林则徐等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
湖广总督林则徐痛斥弛禁论:“鸦片流毒,若弛禁则蔓延更甚,数十年后,国将不国。”他在湖广地区试行严禁,“查封烟馆,缉拿烟贩,强制吸食者戒毒”,短期内查获鸦片数百斤,成效显着。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提出“重治吸食者,论死立决”,认为“吸食者死,则贩卖者、种植者自绝”。这份奏折震动朝野,成为严禁派的纲领性文件。
此时的道光帝,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连续八次召见林则徐入京,听取禁烟方略。林则徐直言:“若再放任鸦片,中原将无御敌之兵,无充饷之银。”(《林则徐集·奏稿》)这句话刺痛了道光帝——作为王朝的守护者,他最恐惧的莫过于“兵弱饷空”。最终,道光帝下定决心:“鸦片必须严禁,林则徐着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