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37章 鸦片战争烽火燃

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南海广东海面,一支由48艘舰船、4000余名士兵组成的英国舰队,正缓缓驶入珠江口外的伶仃洋。旗舰“威里士厘号”上,英军总司令懿律展开了英国政府的训令:“迫使中国政府赔偿鸦片损失,割让通商口岸,承认英国在华特权。”(《英国议会文件》)两个月前,英国议会以微弱多数通过对华战争议案,这场因鸦片而起的冲突,终于从贸易争端升级为武装入侵。当炮声在穿鼻洋响起时,清王朝自诩“天朝上国”的迷梦被轰然击碎,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在硝烟与屈辱中被强行翻开。

 1839年9月,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率先向政府递交请愿书,声称“中国禁烟导致英商损失200万英镑”,要求“采取强硬措施”。纺织业巨头们则担心“失去中国棉花市场”,联名致函外交大臣巴麦尊,呼吁“用武力打开中国门户”。

 在议会辩论中,主战派与主和派展开激烈交锋。巴麦尊将林则徐的禁烟比作“对英国女王的侮辱”,宣称“必须让中国人明白,英国的利益不可侵犯”;支持战争的议员甚至编造“中国士兵虐待英商”的谣言,煽动民众情绪。主和派议员格莱斯顿则痛斥:“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护毒品贸易,是英国历史上最不正义的战争!”(《英国议会辩论记录》)最终,1840年4月,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9票优势,通过了对华战争拨款案。

 英国政府的战争目标远超“赔偿鸦片损失”,其秘密训令明确要求:1. 清政府赔偿鸦片价款;2. 割让一处或数处沿海岛屿;3.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4. 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即英国人在华犯罪,由英国领事审判)。这些条款暴露了殖民扩张的本质——鸦片只是借口,打开中国市场、掠夺殖民特权才是真正目的。正如历史学家马士(h.B.morse)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所言:“鸦片战争是英国为维护其商业霸权而发动的侵略战争,鸦片不过是恰好引发冲突的导火索。”

 1840年6月,英国舰队抵达广东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此时的林则徐已在广东经营海防半年有余,形成了一套“以守为战”的防御体系:

 海岸防御体系以虎门为核心,从广州至珠江口,共设三道防线:第一道为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配备大炮30余门;第二道是虎门主阵地,靖远、威远、镇远三炮台呈品字形分布,共有大炮100余门,由水师提督关天培亲自驻守;第三道为广州附近的猎德、海珠炮台,作为纵深防御。林则徐还招募了5000余名渔民、疍户组成“水勇”,配备火船、火罐,专门袭扰敌舰。

 情报与心理战方面,林则徐编译《澳门新闻纸》,及时掌握英军动向;发布《谕沿海居民》告示,悬赏“生擒英夷一名赏银二十元,斩首一名赏银十元”,鼓励民众参战;甚至仿制西式战船,尝试“师夷长技”。他坚信“民心可用”,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写道:“粤省沿海百姓皆愿效命,若英夷登陆,必遭群起而攻之。”(《林则徐集·奏稿》)

 面对广东的严密防御,懿律与义律(此时为副司令)决定避实击虚。他们留下少量舰船封锁珠江口,主力舰队则于6月30日北上,目标直指浙江定海——这里是清朝东南沿海的薄弱环节,且靠近漕运航线,便于施压清廷。林则徐察觉英军意图,立即上奏“请敕沿海各省加强防备”,但道光帝此时仍认为“英夷不过小股骚扰,不足为虑”,仅谕令“沿海各省酌情防范,不必劳师动众”。这种轻敌心态,导致沿海防务空虚,为英军北犯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