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58章 载湉继位称光绪(第3页)

 慈禧虽震怒,却不得不做出回应,颁布懿旨:“吴可读所请,意在防患,其心可悯。将来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昭示天下,俾世世遵守。”(《光绪朝东华录》)这道懿旨暂时平息了舆论,却未提及亲政时间。直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载湉已16岁,慈禧才“被迫”宣布次年归政,却同时安排“训政”——即亲政后仍由她“审阅奏章、裁决大事”,实则继续掌权。

 光绪十三年(1887年)正月,载湉举行亲政大典,但权力核心仍在慈禧手中。据《光绪朝起居注》记载,亲政后的载湉每日需向慈禧“请安”,所有奏折需先送慈禧批阅,再由皇帝朱批;重要官员任免、军事决策,皆需“请旨于太后”。这种状态,让年轻的光绪帝充满压抑。他曾写道:“朕虽有帝位,事事不能自主,如坐针毡。”(《光绪帝密录》)

 慈禧为进一步控制光绪,还在其婚姻上做文章。光绪十五年(1888年),她强行指定自己的侄女叶赫那拉·静芬为皇后(即隆裕皇后),同时选入珍妃、瑾妃。这场政治婚姻让光绪对慈禧更加不满,帝后矛盾逐渐激化。

 载湉继位与慈禧再度掌权,看似延续了清廷的稳定,实则加剧了统治危机。从短期看,慈禧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继续推进洋务运动,维持了“同光中兴”的表象——光绪年间,北洋水师建成,电报、铁路等近代设施逐渐推广,国力看似有所回升。

 但从长远看,这种“幼主政治”暴露了清朝宗法制度与皇权运作的矛盾。为个人权力而打破“父死子继”的祖制,选择年幼君主,虽能暂时巩固统治,却导致皇权失去权威,朝臣只知有太后,不知有皇帝。《清史稿·德宗本纪》评价:“帝冲龄嗣服,母后垂帘。甲午一役,丧权辱国,维新变法,复遭扼杀。盖帝之不幸,亦国之不幸也。”

 更严重的是,慈禧的权力巩固术培养了一批依附于她的保守派官僚,如荣禄、刚毅等,他们后来成为维新变法的主要阻力。而光绪帝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形成了敏感、急躁的性格,导致其在戊戌变法中急于求成,最终被慈禧彻底软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