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60章 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页)

 收复新疆,难度非常大。新疆地处偏远,沙漠戈壁占其大半,"千里无人烟,饮水奇缺";阿古柏军配备洋枪洋炮,且有沙俄暗中支持;清军则需从陕甘调兵,粮饷转运耗费巨大。左宗棠深知此战"非速战可胜,非久备不可",故提出"缓进急战"的战略:先筹粮饷、练军队、修道路,待准备万全后,集中兵力速战速决。

 筹粮是首要难题。左宗棠算了一笔账:西征大军约七万人,每人每日需粮一斤,一年即需粮近三千万斤。他派人分赴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采购,又在哈密屯田,"兵民共耕,岁收粮食数万石"(《左文襄公年谱》)。为运粮,他建立了四条运输线,其中从包头至古城(今奇台)的路线,"用骆驼数千头,跋涉数月,日行不过三四十里",仅运费就耗银数百万两。

 同时左宗棠对西征军进行严格筛选,"汰弱留强,裁撤老弱冗兵",最终保留约五万人,多为身经百战的湘军、豫军。他还设立"兰州制造局",仿制洋枪洋炮,"所造劈山炮、来福枪,威力不亚于西器"(《甘宁青史略》)。为提升士气,左宗棠下令:"凡攻克城池,严禁抢掠,善待百姓,违者斩。"

 后勤准备就绪后,左宗棠制定"先北后南"的进军路线:先收复北疆的乌鲁木齐、玛纳斯,切断阿古柏与沙俄的联系,再南下攻取南疆诸城。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左宗棠进驻肃州(今酒泉),设立大本营,此时他已年近七旬,常咳血,但仍坚持"每日阅军操,查粮运,无一日懈怠"(《清稗类钞·将帅类》)。临行前,他命人抬着一口棺材随大军出征,以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将士见之,无不感奋。

 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清军打响收复新疆的第一战。提督张曜率军攻占古牧地(今米泉),歼灭阿古柏军三千余人,随后乘胜收复乌鲁木齐。阿古柏在北疆的势力土崩瓦解,"残部逃往南疆,沿途百姓争献食物,助我军追剿"(《新疆图志·武功志》)。

 光绪三年(1877年)春,清军兵分三路南下,直指吐鲁番。阿古柏派其子海古拉率军抵御,却在达坂城遭清军火炮重创,"城破之日,尸积如山,海古拉仅带数骑逃脱"(《左文襄公奏稿》)。三月,清军收复吐鲁番,切断南疆与北疆的联系,阿古柏众叛亲离,在库尔勒服毒自杀(一说被部下所杀)。

 同年秋,左宗棠令刘锦棠率大军继续南下,连克喀喇沙尔(今焉耆)、库车、阿克苏。当地各族民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许多人加入清军,充当向导。至光绪四年(1878年)一月,清军收复喀什噶尔,阿古柏残部逃往俄国,除伊犁外,新疆全境光复。捷报传至京师,光绪帝下旨嘉奖:"左宗棠力排众议,督师西征,克复新疆,厥功甚伟,加恩晋封二等恪靖侯。"(《清德宗实录》卷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