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60章 左宗棠收复新疆(第3页)

 收复新疆大部后,收回伊犁成为当务之急。然而,沙俄却拒不履约,反而提出"割让伊犁部分地区、赔偿兵费"等无理要求。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派崇厚赴俄谈判,崇厚昏聩无能,竟在沙俄胁迫下签订《里瓦几亚条约》,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还赔偿兵费九百万卢布。

 消息传回,举国哗然。左宗棠怒斥:"崇厚之约,无异卖国!伊犁乃我固有领土,一寸不可让!"他随即上奏,请求"整军备战,以武力收回伊犁"。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再次率军进驻哈密,"三路布防,扬言进取伊犁",同时清廷改派曾纪泽赴俄重谈。

 曾纪泽(曾国藩之子)凭借扎实的外交功底,在谈判中据理力争,而左宗棠的军事威慑成为其坚强后盾。沙俄见清军势盛,又慑于国际舆论,最终同意修改条约。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但仍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部分领土,赔偿兵费九百万卢布。尽管这仍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相较于《里瓦几亚条约》,已算是"虎口夺食"的重大成果。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深知"治疆必先固边"。他多次上奏,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取代传统的伊犁将军府制,"改土归流,推行郡县制,与内地划一"(《左文襄公奏稿》)。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正式批准新疆建省,以迪化(今乌鲁木齐)为省会,任命刘锦棠为首任新疆巡抚。

 新疆建省意义重大:它打破了原有的民族隔离政策,促进了各民族融合;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设立学堂、传播汉文化,加强了国家认同。正如《清史稿·地理志》所载:"新疆建省,实乃千古创举,自此边庭稳固,与内地唇齿相依,不复有分裂之虞。"

 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临终前仍牵挂新疆:"惟新疆之事,臣心未安,望朝廷善抚百姓,固我疆圉。"(《左文襄公全集·家书》)这位"中兴名臣"以垂暮之年,率师西征,收复百万平方公里国土,其功绩正如林则徐生前所言:"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