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64章 公车上书倡变法(第3页)

"为何不接?"梁启超上前质问,"我等乃应举士子,为国为民上书,难道也犯法?"

差役支支吾吾,最后才说:"条约已用宝(盖印),多说无益。"这句话如冰水浇头——原来在举子们奔走呼吁时,清廷已于四月初八正式批准了《马关条约》,此刻再上书,已成徒劳。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有人哭喊着"皇上被奸臣蒙蔽了",有人冲向都察院的朱门,却被侍卫用刀柄打退。康有为望着紧闭的院门,突然跪倒在地,举子们纷纷效仿,两千余人跪在尘埃里,齐声高呼:"拒和!迁都!变法!"声音撞在红墙上,又弹回来,带着无尽的悲凉。

这场持续了三个时辰的请愿,最终以都察院的拒绝收场。但万言书的抄本却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京城。翰林院编修徐致靖把抄本呈给光绪帝,皇帝读罢痛哭失声,将文稿放在龙案上,批注"字字泣血,当思变革";张之洞在湖广会馆看到抄本,立刻派人给康有为送去白银五百两,附信说"公等此举,开天辟地";连守旧派大臣荣禄看到后,也私下对人说"这帮举子,倒比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还有血性"。

更重要的是,公车上书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头,激起层层涟漪。上海的《时务报》全文刊载了万言书,每期销量从三千份暴涨到一万五千份;长沙的时务学堂里,梁启超主讲的"民权论"座无虚席;广州的万木草堂,前来求学的青年挤破了门槛。原本只在朝堂上讨论的"变法"二字,从此走进了街头巷尾,成了士农工商都能议论的话题。

五月的一天,康有为在南海会馆整理上书签名簿,梁启超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新出版的《公车上书记》:"先生你看,上海的书局把我们的上书印成了小册子,一版就印了五万册,连海外的华侨都托人来买。"

康有为翻开小册子,首页印着那一千三百余名举子的名字,密密麻麻如星斗罗列。他忽然笑了:"虽未达天听,却已入人心。这就像播撒种子,撒下去,总会发芽的。"

多年后,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回忆起公车上书:"盖全国人心,初动于此也。"正是这场看似失败的请愿,为三年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了火种,"变法图强"四个字,就像一支火炬,在风雨飘摇的国度里,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