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70章 清末新政废科举(第2页)

争论传到颐和园,慈禧正对着铜镜试戴新制的翡翠簪。当李莲英念到\"袁世凯请废科举\"时,她摘下簪子掷在妆台:\"我当年就是靠选秀入宫,这些读书人若没了科举,会不会生乱?\"但荣禄临终前的遗言犹在耳畔:\"欲救危局,必破旧制。\"加上各省督抚纷纷来电支持废科举——湖广总督端方说\"学堂兴则人才出\",两江总督周馥称\"科举存则民心散\",她终于点头:\"就依张之洞所奏。\"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1905年8月),张之洞、袁世凯、端方等六位督抚联名上奏《请废科举折》,言辞恳切:\"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光绪朝东华录》)通俗来说就是:科举一天不停止,读书人就都存有侥幸考中的心思,从而分散他们专心钻研实学的志向。民间更是相互观望,私人设立学堂的非常少,又绝不是国家财力所能普及的,学堂绝对没有大兴的希望。

八月初四的谕旨一下,最先沸腾的是新式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的学生们扯下\"学而优则仕\"的匾额,换上\"实业救国\"的横幅,校长唐文治站在台阶上高呼:\"今日起,我辈所学,不再为功名,而为强国!\"(《南洋公学校史》)北京京师大学堂里,留着辫子的学生与剪了发的教习击掌相庆,有人把八股文范文扔进厕所,引来保守派教习的怒斥,却被学生们用\"民权\"理论驳得哑口无言。

河北保定的私塾先生王锡彤在日记中写道:\"晨起闻废科举之诏,邻人聚议,有哭者,有骂者,有茫然不知所措者。吾家耕读传家,今后子弟当何去何从?\"(《抑斋自述》)在浙江绍兴,鲁迅正在矿路学堂读书,他后来在《呐喊》中回忆:\"那时我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榜文,三榜以后,便到报房去看新出的《申报》,上面有一行小字:'学堂一律照旧开办,科举永停。'这消息,使我愤怒而且悲哀。\"

科举的废除,直接冲击了依附其上的产业链。苏州的书商们连夜将《制义精编》改印成《学堂国文读本》,南京夫子庙的笔墨店挂出\"专卖学堂文具\"的招牌,连代写八股文的\"枪手\"都转行给人翻译西文书信。安徽桐城的张氏家族,自康熙年间起靠科举出了11位进士,如今不得不送子弟去日本留学,族长在祠堂训话时叹道:\"今后的功名,要在洋学堂里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