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3章 泥瓦匠祖师爷·有巢氏:构木为巢始筑屋,砖瓦遮雨护苍生(第2页)

住在树上终究不便,后来人们搬到平地建房,用泥墙搭起方形的屋,可屋顶还是漏雨。有巢氏看着晒谷场上的陶片——那是族人烧陶罐时剩下的碎片,光滑不渗水。

“能不能用泥做些片片,盖在屋顶上?”他照着陶片的样子,把和好的泥捏成巴掌大的薄片,边缘捏出波浪形的边,摆在太阳底下晒干,再搬到火塘边慢慢烤。烤出来的泥片硬邦邦的,往屋顶一铺,波浪形的边互相咬合,雨水顺着片儿往下流,屋里果然不漏了。这便是最早的“瓦”,虽然还有点不结实,却让“屋”真正成了“家”。

有巢氏教族人给瓦分类:铺在屋顶中间的叫“板瓦”,要大而平;盖在屋脊上的叫“筒瓦”,要弯而圆,能把雨水引到两边。他还在瓦上钻个小孔,用绳子串起来固定在屋顶,免得被风吹跑。现在瓦匠铺瓦时,还讲究“板瓦压筒瓦,风雨都不怕”,这规矩正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有巢氏还教族人“打地基”:先把地基的土夯实,泼水浸透,再铺层碎石,上面才砌泥墙。有巢氏说:“房子像人,脚站稳了,才不会倒。”后来瓦匠们总结出“三夯三浸”的法子——夯一遍土,泼一遍水,如此三次,盖的房子才能稳稳当当,大风也刮不倒。

有个故事流传甚广:上古时洪水频发,好多房子被冲垮了。有巢氏领着族人在高处建房,地基打得比往常深三尺,墙根处还糊了三层厚泥。洪水来的时候,别的房子都塌了,唯独他们的屋稳稳立着。人们这才明白,“根基深,房子稳”不是空话。

有巢氏还发明了“斜屋顶”。最初的房子顶是平的,雨水积在上面,容易把屋顶压塌。他观察山的形状——山顶都是尖的,雨水顺着山坡流得快。于是把屋顶改成三角形,两边斜斜的,雨水一落就滑下来。这“斜屋顶”的智慧,至今仍是建房的基本道理。

瓦匠和泥匠的工具箱里的工具,是有巢氏的传承。

最显眼的是泥抹子——一块平整的木板,安上个木柄。这物件是仿有巢氏当年糊泥墙用的“泥板”做的,只是当年的泥板是随便找的石块,如今的抹子打磨得光溜溜的。老瓦匠说,抹子要“平、直、沉”,平才能抹出光墙,直才能找对角度,沉才能压住泥。

瓦刀的形状也有讲究,刀刃是斜的,像有巢氏捏瓦时的手指弧度。新徒弟学用瓦刀,师傅会先让他捏一百个泥瓦,说:“祖师爷是用手捏出第一片瓦的,你得先懂泥性,刀才听话。”

盖房子时,墙角要挂“线锤”——一根绳子坠着铅块,用来找垂直。这法子是从有巢氏那儿学的,他当年搭树屋,就用绳子坠着石头,看架子直不直。现在线锤的绳子上常系块红布,说是能“辟邪”,其实是提醒匠人:“墙要直,心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