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4章 竹匠祖师爷·秦山:劈竹成篾编日月,竹器通灵映匠心(第2页)

 “二劈”是劈篾。这是竹匠的看家本领,秦山能把一根竹劈成百根篾,根根一样宽、一样薄。他传下的“劈篾刀”,刀头尖,刀身薄,像片竹叶,能顺着竹纹游走。老竹匠说,练劈篾要“手眼合一”,眼睛盯着竹纹,手跟着感觉走,就像“与竹对话”。

 最绝的是“劈花篾”。秦山能把竹篾劈成“人”“字”“回”等花纹,编在竹器上,又好看又结实。他编的竹席,篾条正反交错,夏天睡上去不粘汗,冬天铺上褥子不硌人,人称“秦氏凉席”。后来竹匠们在这基础上创出“万字纹”“水波纹”,但都认秦山的“人字纹”为祖,说这是“人靠竹活,竹靠人传”的意思。

 “三编”是编织。秦山传下的“打底法”,至今仍是竹器的根基:先立四根主篾当“柱”,再用细篾在其间“穿梭”,像织布一样。编圆形器物用“螺旋编”,一圈圈往上绕;编方形器物用“交叉编”,横竖交错,方方正正。

 有个故事说,秦山曾为屈原编过一个竹书简。他用最细的篾条做骨架,外面包上绵纸,再编层竹套保护,轻巧得能卷起来揣在怀里。屈原在上面写《离骚》,说:“这竹简,装得下心事,也载得起家国。”

 秦山还懂竹器的“养护”。他教人们用盐水泡竹器防蛀,用桐油涂竹器防水,说:“竹器如友,你养护它,它便陪你更久。”现在乡下人家的竹篮用旧了,还会泡在盐水里延长寿命。

 竹匠铺里最显眼的是墙上挂的“竹篾样谱”,上面画着各种篾条的尺寸和花纹,从粗如手指的“柱篾”到细如发丝的“丝篾”,样样分明。这谱子是秦山当年手绘的,后人不断增补,成了竹匠的“教科书”。新徒弟入门,先得背会样谱,师傅才肯教其他手艺。

 劈篾用的“竹垫”也有讲究,是块厚竹板,上面刻着深浅不一的槽,用来固定竹子。竹垫的一角总留着个缺口,说是秦山当年特意刻的。老竹匠劈篾时,竹垫会发出“沙沙”声,他们说这是“秦山祖师在看我们干活”。

 竹匠的工具袋里,必带“三件宝”:劈刀、刮篾刀、穿篾锥。劈刀用来分竹,刮篾刀用来修篾的毛边,穿篾锥用来穿引细篾。这三件工具的柄,都是用竹根做的,上面刻着细密的花纹,既防滑又好看。有个规矩:工具用坏了,不能随便扔,要埋在竹林里,说是“让竹子收回去,再长出新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