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10章 伞业祖师爷·云氏:劈竹为骨糊桐油,伞盖撑起一方晴(第3页)


 戏里头最让人动容的是两人在客栈定情那段。蒋世隆拿出针线,给王瑞兰补被树枝刮破的裙摆,王瑞兰就坐在旁边,给他缝伞面上的破洞。蒋世隆说:“这伞陪我走了一路,如今有姑娘帮它补,算是它的福气。”王瑞兰低头笑着说:“伞能遮雨,人能暖心,都是一样的道理。”这把伞在乱世里,成了两人患难与共的见证,比什么定情信物都实在。


 后来王瑞兰的父亲找到了她,嫌蒋世隆贫寒,硬要把两人拆开。王瑞兰哭着硕:“公子,此伞我会好生收着,等你金榜题名,再来取它。”蒋世隆握着伞杆说:“这伞在,我心就在,定不负姑娘所托。”最后蒋世隆果然中了状元,两人凭着这把伞相认,终成眷属。


 伞行祭祀云氏,日子选在每年的六月六。传说当年云氏就是在六月六这天,把第一把能收拢的伞交给鲁班的。这日子还有个讲究,叫“晒红节”,家家户户都把衣裳、被褥拿出来晒,伞匠们就借着这天,把新做的伞摆在院子里,让太阳晒一晒,说是“让祖师奶奶瞧瞧手艺”。


 祭祀的时候,场面可热闹了。供桌上摆着三样东西:一把刚做好的油纸伞,伞面得是天蓝色的,取“青天护佑”的意思;一碗新榨的桐油,旁边放着一把竹刀,象征“劈竹为骨,以油护面”;还有一盘荷叶饼,纪念云氏从荷叶得灵感的事儿。


 领头的老师傅得是入行三十年以上的,穿着青色长衫,对着云氏的画像三鞠躬,嘴里念叨着:“祖师奶奶在上,弟子今儿个献伞。愿这伞骨如南山竹,宁折不弯;伞面似东海波,滴水不漏。护赶路的不挨淋,遮避雨的不受寒,求祖师奶奶保佑,手艺传得远,人心暖得久。”


 说完了,徒弟们得挨个给画像磕头,磕完头,老师傅会给每个徒弟发一小块桐油糕——用桐油和糯米做的,有点甜,有点香。老师傅说:“吃了这糕,手上就有劲儿,做伞的时候,能想起祖师奶奶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