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造纸祖师爷·蔡伦:破布捣浆成素纸,笔墨有处写春秋
东汉永元年间,洛阳宫城的文书房里,总有堆积如山的竹简。史官们俯身抄写时,常要费力搬动成捆的简册,稍不留神就会碰倒木架,引得竹片哗啦啦散一地。皇帝批阅奏章,往往要让内侍抬来数箱简牍,翻查一页就得抽拉半天。宫人若用帛书传递消息,又总被太后告诫:“帛贵如金,非军国大事不可轻用。”
时任尚方令的蔡伦,每回出入文书房都看在眼里。这位来自桂阳的宦官,因心思缜密、做事勤勉,深得汉和帝信任,掌管着宫廷手工作坊。他见史官们抄完一卷书,手指被竹片边缘磨得红肿;又见西域使者带来的羊皮卷虽轻便,却因质地粗糙,墨迹常晕染不清,不由得常在灯下思忖:“竹木笨重,帛皮昂贵,若能寻一物,轻如蝉翼,廉如草木,能承笔墨,方是万民之福。”
蔡伦并非凭空空想。他少年时曾见故乡妇人漂洗蚕丝,竹筐里残留的丝絮经水冲日晒,会结成一层薄薄的绵片,虽脆薄不堪用,却能隐约留痕。入宫后,他又在尚方监见过工匠用麻纤维造纸,只是那纸粗糙多渣,仅能包裹物品,不堪书写。“丝絮太少,麻料太糙,若换些材料,未必不成。”他把这个念头记在心里,开始留意世间可成纸的原料。
永元十四年,蔡伦带着工匠到洛阳郊外考察。在一处农家院落,他见老妇正将破旧麻布、渔网剪成碎片,泡在缸里准备沤肥。“这些破布烂网,除了肥田,还有他用吗?”蔡伦指着缸中杂物问。老妇笑道:“前几日暴雨冲垮柴房,这些东西泡得发涨,捣一捣倒能填墙缝。”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蔡伦蹲下身,捡起一块泡软的麻布,手指捻动间,纤维竟丝丝分明。他忽然想起尚方监的麻纸:“麻能造纸,破布也是麻,渔网、树皮莫非亦可?”当即让工匠取来破布、渔网、树皮,带回作坊试验。
初时,工匠们将材料直接捣成碎末,加水搅拌后倒在竹篾上晾晒,得到的“纸”却像蜂窝,满是孔洞,稍碰就碎。蔡伦不气馁,亲自动手拆解步骤:先将材料分类——树皮需剥去粗皮,取内层软韧处;破布、渔网要反复捶打,去除油污;再将这些原料投入大锅,加草木灰煮上半日,直到纤维变得软烂如棉。